
用戶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冊時間:2012/4/8
最后登錄:2022/2/11
老油條
發貼數:2432
積分:7404
更新:2014/11/25
|
1 #
漢字的演變過程
/>
對于漢字演變的理解,我們可以參考傳說和現代考古學資料。一般地認為,對漢字的演變過程認識比較科學的方法是,依靠現代考古學成果,加以人類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描繪出漢字的演變過程了。當然,漢字的演變也是某段人類史演變的具體方面,人類對于“我從哪里來”的問題依然是未解決,因此,對于漢字的演變過程的認識也勢必是模糊的、無限靠近的。
【1】漢字的演變過程概論
通過查找資料發現,對于漢字演變過程的描述大都長篇大論,小編為了方便讀者直接地理解漢字演變歷程,整理出以下演變過程圖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六國文字——隸楷——繁體和簡體漢字。當代漢字研究主要是三條研究路線,一是古文字的識讀,二是漢字構形的研究,三是俗字的考證。在過去的上世紀80-90年代,對于漢字的考究工作比較多,然而兩千年后,人們忙于經濟建設,對于文字的研究似乎處于停滯狀態。
【2】漢字的演變過程詳細介紹
A、甲骨文: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古代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現在發現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盤庚時期的甲骨文,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會意字,形聲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至于甲骨文是某個人想出的還是集體研究出的結果,暫無人能解答。
B、金文:古代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銘文。金文始見于商代二里崗的青銅器,不過商代二里崗發現的青銅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數幾件。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時,青銅器上金文已經較為普遍。商代金文多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會意字。這些字像一幅幅圖畫,生動逼真,渾厚自然,有的呈團塊狀。
C、大篆:大于到了周朝,周宣王有個叫史籀的史官,其創造了大篆漢字,故又稱籀文、籀篆、籀書等。大篆散見于《說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過渡的一種漢字字體。
D、小篆:傳說中,小篆是由大篆簡化而成。相對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體結構簡明、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發生一定的變異和合并。與大篆相比,小篆的圖畫性已經大大減弱,每個字的結構已經比較固定。相傳小篆是戰國時期秦國宰相李斯負責整理出來。如果小篆的確是在短時期內整理出來的,則在秦國國內必然有一個主動推廣小篆和主動摒斥包括大篆在內的古字的改革過程。
E、六國文字:秦國以外的國家所用的文字統稱為“六國文字”。六國文字屬于古字范疇,圖畫性強,形狀不定,難以識別。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攻破齊國首都臨淄,齊亡。至此,秦統一六國。秦王嬴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實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強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階級對全國的統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規定以小篆為統一書體在全國推行,并“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的各種文字。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趙高等人編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書文,作為標準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視以及皇權巨大的影響,小篆迅速在全國推行開來,而紛繁復雜的“六國文字”也隨即退出歷史的舞臺。
F、隸書: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間又創造一種比小篆更為簡便、更為定型的新書體。這就是“隸書”。隸書開始時是寫得比較草率的和不夠規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時,隸書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規范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隸書以前的漢字是用繪畫式的線條書寫的,而隸書以后的漢字是用橫豎撇點折等筆畫構成的。自隸書出現后,漢字的結構基本上固定了下來,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G、楷書:秦王朝的覆滅后,其官方使用的小篆也隨著退出歷史舞臺。雖然隸書已經是當時首要書寫方式和書法的典范,但為規范的楷書字體,漢朝楷書占據正統地位。
H、簡化字的出現:大概在1909開始,國內陸陸續續開展了近代簡化字運動,把以前難寫難記的漢字簡化成繁體字、簡體字。
【3】漫長的演變過程令人敬畏
漢字的演變過程經過了6000多年的發展,從象形字到如今屏幕上的漢字,我們不得不去敬佩人類的智慧。漢字的出現不只是中國人的,還是世界的,她屬于世界人類的發展產物,應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承。
推薦閱讀:漢字的來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