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冊時間:2012/4/8
最后登錄:2022/2/11
老油條
發貼數:2432
積分:7404
更新:2013/6/15
|
1 #
教育部劃分師德底線 網友感嘆師德原來是劃出來的
/>
師德是教師工作中一直都提及的話題,學校和教育部門也經常通過一些活動加強教師師德教育和師德意識,然而,近段時間教師缺乏師德的行為——校長性侵幼女、教師體罰學生等事件引起公眾的廣泛持續關注。6月14日北京2013年教育督導與評價研討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許濤表示,被曝光師德淪喪的教師都是教師隊伍中的敗類。據相關人士透露,北京將首先打破教師資格終身制,嚴懲缺乏師德的教師行為,并在今年出臺相關“底線文件”對師德底線進行定義。不過,網友卻感嘆師德原來是劃出來的,頗具諷刺意味。
張愛玲說:“教書很難——又要做戲,又要做人。”當你讀這句話時,想必重讀的是“做人”二字。教師、班主任,首先是為人。而“做人”這件事放在教師身上,便成了“師德”。班主任工作能否得以開展、開展得順利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師德”。作為一名教師,得先在人格上使人信服,既要被相信,又要被欽佩。然而回顧當下,我們依然能看到許多昧著良心的人,假借教師之名,行齷齪之實,敗壞了整個教師隊伍的風氣,其行為令人發指。那么,身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名與學生接觸最多、責任最重的班主任,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素質來構成“師德”呢?
首先,我認為最重要的,便是“自愛”。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自尊、自立、自強、自愛”。諷刺的是,某些教育我們“自愛”的老師,自己卻不能恪守。自海南某校長被曝帶多名女生開房以來,老師猥褻、性侵學生的報道便如洪水猛獸般撲面而來,長久、牢牢地占據著媒體的半壁江山。(我好奇的是,為什么忽然有這么多?從前呢?)每每遇到這樣的新聞,看者的憤怒之情溢于言表。究其原因,便是教師的“不自愛”。世人皆有欲望,若都按原始沖動行事,這和動物怕是相差無幾了吧。因為我們自愛,便能控制、主導自己的行為。而這些教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再以身試法,觸碰道德底線,這種不自愛導致的,又何止是學生的身心受傷、老師的身敗名裂,難道不是這個社會的缺憾嗎?我們應當凈化教師隊伍的空氣,不光對在校的師范生,即便是步入教師崗位后,也同樣必須對其進行思想上真真切切的教育。這樣的教育要避免、杜絕類似“政治思想教育”的“假、大、空”,而應從實際出發,實實在在地規范教師與學生接觸的行為舉止、乃至言談交流。而班主任,作為同時與任課教師和學生接觸的紐帶,更應該在自我校正之后,時刻關注任課老師的言行舉止,防微杜漸。
其次,決斷力。曾經討論過的那則案例,老師以班內民主的形式決定一個女同學的去留,最終導致該生跳樓。我們曾圍繞這是否是一種民主而展開討論。而我以為,在這荒謬民主的背后,實則是老師缺乏判斷力、抉擇能力的體現。縱然該生做過不對的事,但終究還是個孩子。然而,老師卻將她的命運,簡單地交由一群同樣是心智未開的孩子們。可見,這老師也不過是個“孩子”,多不成熟啊!他有沒有想過孩子們投票的結果?面對每一種結果,他又該怎樣?很顯然,沒有。如果有,他便會有自己的判斷,不用“民主”了。這看似是個極端的案例,卻滲透到日常的班級管理。老師在讓學生們做一件事、決定一件事之前,必然應該在心中前后考慮周詳、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決定。這樣才不至于自己被情況牽著鼻子走,甚至是局面的失控。一個果斷、有主見的老師,才能使學生、家長發自內心地佩服,繼而遵從。
最后,專業知識,尤指教育技能、心理學知識。關于這一點,有許多人可能持保留意見,他們秉承的是“摸石頭過河”,相信實踐出真知。我不否認實踐的巨大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的前進,現在學生的心理素質卻似乎在后退,越來越脆弱。如果不進行開導、不在開導時運用專業知識,孩子們也許會做出出乎意料的事。央視《新聞調查》曾做過一期名為“雙城記憶”的節目。在一個叫“雙城”的小鎮,有6、7個孩子相繼服毒自殺,而原因卻不得而知,其中幾個孩子的手臂上刻著“忍”字。事后,老師在教育孩子們時說,“喝毒藥會胃疼”。記者采訪老師,問他如果遇到苦悶、委屈的事兒怎么辦,這位老師說“忍著”,答案和孩子一模一樣。老師說,最后一次參加心理培訓是1982年的師范班,“也沒有人告訴我要怎么做”,這位老師如是說。可見,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在遇到突發狀況、承受巨大心理壓力時,連自己都無法調節,又如何去引導比自己更脆弱的學生呢?
現如今的教師隊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公平問題、收禮問題等等等等。但我認為,所有一切的解決都建立在師德的基礎上。中國人歷來推崇“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與學識同等重要的,是素質。作為教師,收獲了許多閃耀的頭銜:園丁、春蠶、蠟燭……與此同時,作為教師,也同樣應具備一些常人不具備的素質。
優秀教師的形成,需要教師本人至始至終不斷提高自己,需要學校、社會的監督。但在如今這樣一個信任缺失的大環境中,我想,我們更需要、更迫切的,是對老師的寬容。讓我們允許一個年輕教師的成長,允許更多在崗教師成為“優秀”的一員,真正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稱號,當之無愧!(三點總結實乃冰山一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