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冊時間:2012/4/8
最后登錄:2022/2/11
老油條
發貼數:2432
積分:7404
更新:2013/7/11
|
1 #
虎門中學同學聚會淺談學校發展
/>
那天是我們九三屆高中同學20周年聚會,恰逢那天是青年節,20年前還是花季年華,20年后步入中年,唏噓光陰如梭。前兩年也搞過聚會,這次的特別之處是安排回到母校虎門中學,尋找紅棉下的往事,時間是下午1點至4點。
20年來第一次回到母校,同學時有往來,見面反而沒什么感慨,可再見我的母校,她已經變了,母校不再是虎門中學,成了虎門中心小學的校址。我們曾經上課的六角樓沒了,被新的教學樓取代。校內的建筑只留下我們熟悉的科學館,當年我們就在科學館前畢業留影,全體同學穿的校服還是顯得挺精神的。如今我們再次在此留影,穿著當天發的紀念T恤。
說起我們的母校,她是一所有歷史沉淀的學校,走出去的名人政要不計其數。1946年,抗日名將蔣光鼐偕若干熱心家鄉教育人士,倡議并得到回應,由東莞明倫堂擁有萬傾沙當產提供經費,合并東莞簡師附中與縣立三中,在鵝公山東麓,創立虎門中學。2001年虎門中學與則徐中學高中部合并,成立新的虎門中學(高級中學),校址設在原則徐中學(虎門公園旁)。1980年前后,虎門中學曾與東莞中學、石龍中學,成為東莞教育界的“三劍客”。而1990年后,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虎門中學逐漸陷入沉寂。我們在的時候風光還在,要不也不會有沙田、厚街、長安、大嶺山那么多的學生選擇就讀。可如今虎門只有經濟的盛名,同學的小孩大多選擇私立學校讀書,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他們對虎門教育的不信任。目前,虎門中學難以招收到優質的生源,已成為虎門教育公認的事實。
我們不理解為何要把這么有歷史價值的中學搬走,雖然校名沒改,可新校址如何能得到我們的認同?后來我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從虎門出臺的《中長期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知道當初遷校考慮的種種因素,虎門鎮政府確實有考慮:另擇新址重建虎門中學,在事實上割裂了新、舊虎門中學的空間關聯,影響了校友對新虎門中學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的認同。而最終決定整體遷入威遠島新建校區的理由,其一:“另選新址”遷入威遠島,將節約大規模拆遷周邊街區的補償金。其二:整體遷入威遠島新建校區,能較好地保存虎門中學舊址及其周邊建筑風貌,避免大規模拆遷對舊城文化完整性的破壞,以及當前城市發展普遍存在的“千城一面”現象。而且有利于虎門中學舊址與周邊現有醫療、文化等歷史建筑群落融為一體,凸顯虎門老城區的建筑特色,有利于打造虎門“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從而提升虎門的城市文化整體品位。
以上兩個理由真的那么合理嗎?我看網上有不少反對的聲音。據綱要所說虎門中學新校區的建成需斥資2.038億元,可綱要沒說拆遷的補償金是多少,究竟有沒有評估過?第二個理由是說原址擴建虎門中學會造成大規模拆遷,破壞舊城的完整性。可綱要說現在虎門中學校舊址有135畝,而新虎門中學的占地面積將不少于150畝,也就說新校比舊校多15畝,也沒造成大規模的拆遷。
有文化底蘊的學校應該讓她繼續沉淀,這是一種無形的文化氛圍,說玄一點就是風水好,是育人的風水寶地啊!說到底還是經濟發展比教育更重要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