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冊時間:2012/4/8
最后登錄:2022/2/11
老油條
發貼數:2432
積分:7404
更新:2013/6/8
|
1 #
評吳云麗老師執教一年古詩教學《登鸛雀樓》
/>
原標題:在解與不解之間求解
古詩學習是小學階段乃至終身學習的重點,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重要途徑。小學階段學習古詩是依靠解詞析句感受詩歌的整體意境,從而在美的文字中,感受文學的魅力,進而得到國學文化的熏陶。讓古詩教學如涓涓溪流浸潤學生心田是每位語文教師的使命。
一、文本細讀,詩是可解的
寥寥二十字,傳誦千百年。《登鸛雀樓》從行文角度看,文本秘妙在于一個“登”字,既是行動之登上,又是心態之向上,是本詩的題眼。
前兩行詩人“看”景,既有天空景,又有遠方景,還有西方景,更有作者的意中景。如果這首詩是一幅畫,它不僅顏色飽滿,白日與黃河兩兩依傍,更在極目遠眺中拉伸了景色的廣度和深度,此景稍縱即逝,在動態中充滿生機。
后兩行詩人運用“千里”“一層”兩個虛數詞,讓想象馳騁于縱橫兩個維度空間,景入理勢,借景揭示生活哲理,兩兩對仗,最后以“樓”字收尾,緊扣詩題。
如此解詩,是此詩婦孺皆知的緣由。
二、以生為本,詩是不可解的
教師可以沉潛于字里行間,出生入死,學生不能在似懂非懂中,一知半解。
一年級學生學習此詩,不應囿于逐字逐句咬文嚼字,要從整體入手,從直觀入手,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方式啟發想象,用“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思想去思考,讓學生大聲地讀,讀出畫面;讓學生美美地讀,讀出思考;讓學生陶醉地讀,讀出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切理解都在不言中。
三、在解與不解中求解
吳云麗老師在執教此詩時,努力尋求一條親近泥土的求解之路。
在以下三個方面,教者的思考與實踐是值得學習的:
1、理念平實——
一切相信學生,一切依賴學生是教者的思想底色。教學預設時,教者將教學難度降低再降低,不是對文本解讀無力,而是讓自己走進七歲孩子的世界,用復歸于嬰孩的心態,讓教學環節真正為學生服務。
2、環節真實——
老師具有挑戰自我的精神,敢于大膽因學情不同臨時更改教學環節,例如,大多數學生能夠熟練背誦此詩,教師預設的讀詩、背詩環節臨時刪改。為此,教學環節可能有些不盡如人意,正是這細微處的不完美成就了本課教學的真實。
3、語言樸實——
教師能夠和學生說心里話,學生敢于和教師說個性觀點。雖然老師與學生有四十歲的年齡差距,我們能感受到朋友間的親密,師生間的融洽。
4、手段扎實——
本節課教師將認識、書寫、使用生字作為重點,識字寫字環節接地氣,不花哨,行之有效,操作簡單。
四、求解之路不是唯一的
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提出建議,僅供參考。教者可在深刻化、情境化、陌生化教學方面有所思考。
1、加強備課的深刻性。學生不解詩,不代表教師不解詩。對景色的解讀教師要抓重點詞句,對道理的解讀要抓移情感悟,對寫字的解讀要加強方法指導,教師的深刻如何用淺近的方式融入教學環節,是突破重難點的關鍵。
2、加強對整體意境的創設。學詩要有畫面感,畫面從哪里來?從情境中來。教師可采用示范朗讀、插入鸛雀樓圖片資料視頻、借助背景的解讀等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
3、教學設計的陌生化
不要讓學生猜到下一個環節老師要做什么,這樣的教學才有無窮魅力和吸引力。前文提到,學生能夠背誦古詩,在此基礎上我們講什么?
可以學習鏈接講作者王之渙和他的《涼州詞》;
可以互文學習,增補與“樓”有關的古詩或兒童詩;
可以將盛唐時代的繁花似錦,借此體會此詩的積極心態;
可以切記體察,你就登上了鸛雀樓,有何感想;
可以將不同的識字方法;
可以讓學生將詩中的畫面畫出來……
一切皆有可能!
每一次教學都是遺憾的藝術,也希望吳老師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根據2013年6月4日現場評課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