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冊時間:2012/4/8
最后登錄:2022/2/11
老油條
發貼數:2432
積分:7404
更新:2013/6/11
|
1 #
余秋雨尋覓中華讀后感
/>
很喜歡余秋雨的文章,因為在他的文章里能找到空虛精神的慰藉,茫茫人海,我們僅是其中最普通的一員,然而普通的人生,靈魂也總不安分的跳動,渴望穿越當代,穿越時間與空間,去領略更多,拜訪更多,最終豐富自身,豐盈靈魂。
于是,帶著無比崇敬之情再次拜讀余秋雨的《尋覓中華》,渴望能在偉人的思想風暴中,領略一、二,提升自我。
一、猜測黃帝
人類總對自身的起源懷有無限的暢想,更對族類的祖先懷有無盡的崇敬之情,這就好比,每個孩子在出生以后,略懂事之前總愛問:我從哪兒來?余秋雨先生也不例外,在那個混亂的時代,他一個人躲在半山藏書樓,閱盡古今歷史,猜想人類起源,尋找炎黃子孫的精神共通點,令人敬佩。
什么是華夏文明,什么是炎黃子孫?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余秋雨先生對此做了見解,可是愚鈍的我仍然無法明白什么是華夏文明,但到有一事十分好奇。今天的炎黃子孫一定無法想象,我們的祖先炎帝和黃帝原是一對冤家,黃帝是華夏民族實現第一次文明騰躍的首領,并把他看成是真正的始祖。而炎帝的主要業績則是農業,他為中華這片土地的文明打下了最初的基礎。兩個杰出的男人,并未因對方的杰出而傾慕贊揚對方,最終達到共同合作。而是成了戰爭的對手,他們開啟了歷史戰爭的端口,“血流飄杵”,讓人看到了戰爭的最初殘忍形態。這不禁讓我感慨再偉大的人也不會容忍對手比自己強大,寧愿毀滅自己,也要戰出最后的“王”,于是中國總有:一山難容二虎之說,因而也可以理解為何當年毛澤東執意要揮師中原,將蔣介石趕到臺灣之舉。
這就是中國的起始精神-----斗爭,黃帝離我們太遠,而黃帝的身影卻濃縮在了每個炎黃子孫的血液里。
二、天災神話
近幾年來,我總感覺人是如此的渺小,因為災難總在不經意間悄悄到來,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玉樹大地震,西南干旱,凝凍等等,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多少生命在一瞬間全都化作來了泡影,我們束手無策,我們哀傷痛苦,可是除了流淚與祈禱,傷心與難過外我們還能做什么呢?重建家園,這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余秋雨先生在文章里面提到了中國的神話,這是一個新的亮點,中國是一個富于想象的帶有浪漫色彩的國家,神話故事更是不勝枚舉。余秋雨先生將其分為宏偉創世型與悲壯犧牲型。并列舉了: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等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例子,這四則神話的主角,三個是女性,一個是男性。他們讓世代感動的是躲藏在故事背后的人格。而這種人格已成為華夏文明的集體人格。
可是華夏文明的集體人格又具體應該是什么呢?
根具余秋雨先生的講解,他人為:精衛填海表現的是華夏民族的毅力與決心,夸父追日則表現的是人類最初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嫦娥奔月則表現出華夏民族的最高想象,向往一種孤獨崇高的凄美,也許永遠不可能達到的高度,但在中華民族的心理卻勾勒的是一個令所有人類向往的境界。女媧補天,表現了中華民族在最危難的時刻總會有強者站出來,為人們撐起一片天,這是英雄主義色彩,可是卻給無數人做了榜樣。
我想是的華夏民族的集體精神就在此,我們的民族是智慧的,小小的神話故事里蘊藏的是深奧的哲學之理,它傳了一代又一代,潛移默化中影響了無數的華夏兒女。
因而我們總會看見當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在最危難的時刻,他總能挺過風風雨雨,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而,我們這個擁有5000年華夏文明史的國度,又怎么不是靠這些來集體精神來維持與發展壯大的呢?
三、占卜殷墟
我不喜歡歷史,因為歷史太過于沉重,我是一個簡單的人,我喜歡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可是在讀了余秋雨先生的這則文章之后,我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從來就不是輕松的,每前進一小步都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
夏商周離我們太遙遠了,我們感受不到它的真實存在,甚至覺得有關他的一切都是一個傳說,一個沒有歷史沒有依據的荒唐的遠古傳說,于是我從來不喜歡關注他的一切。
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在遠古的過去,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他們曾經這般的努力,而且創下了中國的文明基地,他們沒有任何借鑒,但是他們有堅強的人生信念,他們將未來寄托在天的旨意上,他們每次遇見大的問題難以決擇的時候他們總不忘了占卜,并將結果寫在龜甲或獸骨上,他們從來不曾害怕過一切,但他們遵循天的旨意,敢為自己的族人自己的幸福而搏斗。
商朝是歷史文明的開端之朝,盤庚是一個偉大的君王,他曾排除萬難堅持遷都,過程是艱難而痛苦的,他們越過黃河,一直往西,在路途中不知死了多少人?有過多少的辛酸,可是遠方的夢在召喚,他們義無反顧的向前,向前。最后他們終于到了殷,在那里安家樂業,從此繁榮百代。試想如果沒有他們的堅持,那么中國又怎么會出現青銅器文明呢?
他們的貢獻是可想而知的。在中國的近代,中國遭受了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污辱,我們的國家快滅亡了,我們找不到精神的依托點了,就在這個時候,市場上出現了很多的龍骨,許多文人之士一下子清醒了,他們把這一形勢看成是中國祖先在指引著我們未來的路,于是大量的收購保護這些龍骨,并研究它。渴望了解歷史,發現救國之道,當年西方掀起啟蒙思想運動,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那不也是來自遠古的力量在召喚在保護他們嗎?
今天的中國學者也渴望能找到這樣一條路。可是令我們惋惜的是一個個的學者好像中了魔咒一樣,在研究龍骨的過程中,都各有各的不幸,令人傷痛,但他們并沒有放棄研究而是繼承和發揚著前面留下的結果,終于他們開啟了中國的新局面,中國的考古學終于在那個時代被發現了,跟隨而來的是中國的遠古文明。
它告訴大家,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能失去信心,中華民族永遠是好樣的。
回憶過去總會讓我們開啟當代的美好,感謝祖先們為中華所做的,更感謝每一個考古研究者的艱辛的付出。
這段歷史太沉重,可是也令人回味無窮,我當細細咀嚼。
四、古道西風
初中的時候很喜歡一首詩的其中兩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總感覺他是悲傷的代表,懷著詩意的心情誦讀余秋雨先生的《古道西風》感觸頗深。從盤庚執意遷都,并承諾要給百姓幸福安定的生活到老子向西行走,寫下《道德經》后決意隱居,再到孔子向西傳達他的個人政治思想,古道西風之路無不清楚的展現了中國的先哲不同的但都高尚的政治思想觀。
老子與孔子,是中國的兩大歷史名人,雖然生活在千年前,可是他們的智慧絕不低于現代人的,兩個偉人交鋒,雙方并沒有達到志同道合的效果,而是覺得對方的思想行為都不那么準確,于是他們還是無法站在同一戰線。
老子推崇無為的道家思想,覺得一切都不應該過多的干涉,他覺得最大的為就是大自然,他想留下些什么,可是他卻覺得那是不對的,留下了就會被束縛,就不再是它自己,于是他選擇隱居,想真正做到無為的境地。但當他出關時他還是被迫寫了一本《道德經》供人們傳誦。
而,孔子是孤獨的行走者,他有著遠大的報復,可是那個社會卻沒有誰會理他的政治理念,他就這樣一個人倒著行走。一個人要與那么多的人的路相對而行,對他來說是艱難的,可是他別無選擇。
還記得書上說:孔子很困惑,他不知道他的思想未被接受究竟是為了什么,就如他所言;君子就應該讓周圍的人都理解你,可是君子也不能讓所有人都同意自己的觀點啊!他矛盾不堪。
可是還好他沒有放棄,千年前的他,一身艱苦磨難,依舊沒有獲得理解與采納。我想他一定很郁悶,在千年后,他居然這么的受歡迎,全世界都在學習他的理論。
也許,這就叫做生不逢時吧/可是孔子依舊是中國的圣人,我們敬仰他。。。。
中國的古道西風走的是中國的智慧之道,思想之道!理想與現實之道!
五、黑色的光亮
人們常說:黑色是自尊的顏色,黑色是穩重的顏色,于是黑色在中國人眼中是無比肅穆的色彩。墨子一身都是黑的,從他的外形,在到他的學術名稱,甚至到他的精神內在。
我喜歡墨子,因為他是平民中的王,他的學說第一次站在了中國老百姓的觀點與立場來思考。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他代表了最普通的老百姓的利益,也因為這樣他沒有受到統治者的重用,而且他的許多的學說觸及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要害,于是遭來他們的許多誹謗。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即要愛一切人,拒絕無辜的戰爭,崇尚賢者,一統天下。他的思想不正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最真實的思想愿望寫照嗎?
他第一次提出了兼愛的思想,愛一切人,沒有階級等級之分,沒有血緣親屬關系之分,只為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所以我們相愛,無條件的愛。這比孔子的愛更加的廣博,它超越了階級界限。
墨子,一直在未他的學說而奮斗,當初楚國想要攻打宋國,墨子不遠千里,走了十天十夜終于到達楚國,見到了魯班,他憑借自己高超的思維辯論邏輯技巧巧妙的說服的魯班與楚王,避免了這場戰爭。
這是何等憂國憂民的人啊,一場戰爭要死多少人,要讓多少無辜的老百姓失去生命尙失家園啊。
雖然在那個戰亂的時代,這一切理論都顯得有點荒謬,可是他卻是一個時代的前沿思想,他不是時代的產物,可是他卻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成為改變時代的產物。
他還提出要尚賢,及用人不分貴賤,只看才能,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他打破的是一個時代人才被束縛的可怕。要求建立同一的世界,這是符合歷史發展的,為有同一中國的戰爭也才會避免,中國也才能更好的發展。
一個偉人的產生是困難的,不是因為他本身不偉大,而是因為平凡的人們難以接受他,只有等待相應的社會出現那么他才會散發出他原有的魅力。
于是在近代的中國,墨家思想一下子被挖掘出來了,孫中山、梁啟超等革命先烈讀懂了她,并把他運用到當今時代。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有的時候我們會感慨萬千,我們這一代人,往往很迷茫,很困惑,而卻從來不知道原來在千年前我們人類的最初思想精華就已經形成了,并且這么的耀眼,也許等待我們的便只是用心的理解與實踐的過程。未來我們任重而道遠啊!
墨子,是勇敢的也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六、稷下
看到先生的這一名詞,我感覺很新鮮,“稷下”是什么意思呢?稷是社稷之意,是國家的大計發展之策,那么下呢,連起來又會是什么意思呢?是一個讓我疑問重重的詞。
當看完先生的解釋以后,我感慨萬千,在那個遙遠的時代,在齊魯大地上原來沖刺著這么多的思想文化精華啊!令人吃驚!他們為什么全都聚在了一起,又是什么讓他們能這么無憂無慮的談論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政治理念而不受約束?
而且,還給這些學者建立了一個宏大的“稷下’宮殿,供大家學習討論,的文化開發在中國的歷史上是如此的罕見,也終于明白為何中國最燦爛的思想文化政治理念會出現于那個時代了。
我想如果秦始皇回頭,看一看那個“稷下”宮殿是會汗顏的,因為他是如此的愚蠢。中國人的智慧之門在他那兒被無情的抹殺了,以后中國的文人志士再也不敢相聚這樣愉悅的討論了。真是悲哀啊。
今天中國也開放了,可是在也不能出現當年百花爭艷的情形了,今天的信息量多而繁雜,人們在大量的信息中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多元的文化,可是人們再沒有心思靜靜地研讀研討了。名利的誘惑是如此的可怕,會讓一個民族集體忘記思考。
什么時候,我們還可以泡一杯香茗,邀上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坐在一涼亭或是一閣樓亦或是一山上,一溪流旁這樣愉悅地討論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治,我們的思想境界,人格的魅力,遠古的鐘聲,過去的輝煌,曾經的過錯得失?也許我們是有這樣的條件的,只是我們都已不再是曾經我們的智慧先哲了。可悲啊,我懷念并向往那樣的生活,如果可以我也想到那兒小坐,以我的資歷怕是發不上一言半語,可是能聽聽他們的話語,感受一下陶醉于知識的境界的美妙,我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大概此生已無此機會了。
七、詩人是什么
詩人是什么,我很想知道這個答案,可是我也害怕知道這個答案,想知道是因為我具備了人類強烈的好奇心,不想知道是因為,給詩人下了一個定義后,我就再也找不到新鮮的關于詩人的探索與解釋了,于是也不再好奇,失去了我原本的愛好與對詩人的向往之情。
遠古的詩,飄蕩著原野的味道,百花的芬芳,百川的秀麗,清泉的柔和,高山的巍峨。它取自大自然,表現了最原始的自然風貌與神奇。同時將人們的辛勤勞動,愛情,快樂,憂郁貫穿于一體,讓人開心快樂,他表現的是一種大眾情感,于是最初的詩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而,慢慢的這種集體詩歌不再能滿足個體的需要了,時代開始向前前行,我們偉大的詩人率先開了個體詩的先河,他將他的快樂、悲傷、不得志、理想、恐懼、悲憤一起用詩歌表現出來了,他越寫的投入越寫的生動他也就越無法排除他自身的痛苦與不幸,最后的歸宿便是他走進了汨羅江,將他的愁緒與詩的才華一起埋葬。
寫詩是不能忘掉煩惱的,它只會讓你更加的清醒,更加的明白現實的黑暗,內心的苦惱就像是是決堤的洪水般越來越猛,最后你會像吃了鴉片似的無法自拔,愛上寫詩的感覺,如果有一天你的情感不能再滿足你的詩情,你就會開始陷入無端的恐懼。
因而,文學是美麗的,同時也是恐怖的,但我們依然需要它,因為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精神的慰藉,這是我們共同的需要。
詩人是什么?
于我而言,是一件不需要弄明白的事兒。
可是,我愛詩,并渴望跟隨詩人的腳步一起邁入人類精神的殿堂。
八、歷史的母本
如果一個人低頭,那么只有兩種情況,一、他屈服了,投降了。二、他正在蓄備力量,準備扛起一座泰山之勢。
而,司馬遷就以后面一種情勢,完成了中國的歷史母本,令所有人吃驚好奇,可是他真正的做到了,而且做的那么完美。
我,難以相信這是真實的,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無法承受一點委屈的人,每每遇事,我會竭盡全力的去解決,就算是痛到累到自己倒下都可以,但我決不容許別人傷害我的自尊心。
因為,于我而言,自尊心比我的生命還要重要。
我不知道這樣好不好,可是我確實做不到讓別人踐踏我的自尊,也許是自己年輕氣旺吧,還沒有飽嘗事態的炎涼、人世間的冷暖,于是不知道有的時候人生是沒有選擇的余地的,就像司馬遷一樣,你是選擇就這樣無聲的冤枉的死去,還是選擇努力的活下去,完成自己的夢想,然后驕傲的說,哦,我沒有白來世間走一次?
君子是能屈能伸的啊!
于是,我們都應該向司馬遷學習,這種人生的態度。
對司馬遷而言,也許這是他人生的敗筆,可是對我們來說,這是他人生的精彩之處,余秋雨先生說:除了這件事外,司馬遷的人生還有三點輝煌,我很贊同:一、他讓所有中國人成了歷史中的人。二、他以人物傳記為主干來寫史,開啟了一部以人為本的中國史。三、他為中國文化創建“以史立身”、“以人為本”的傳統的時候,自己正在承受著啟齒大辱。
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因為如果沒有他,那么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又該以何種方式出現呢?
他,是中國歷史的母本之父!
九、結語
我始終沒有全部解說完余秋雨先生的《尋覓中華》,因為跟隨他尋找中華,是一件極其艱辛的事,中華在他的眼中是如此的浩瀚,如此的神秘。但,我印象中的中華開始一點一點的被理清了,可是要想的要消化的是在太多了,并不是像寫小說的讀后感那樣,隨便憑借自己的理解然后將感受用幾千字表達出來即可。
這是一部我喜歡的作品,我想用心去做,用心去讀,然后希望可以跟隨先生的腳步尋找到些許我自己的獨到的理解。
我認為,先生是真正的學者,他放棄了一切流浪,逆流前行,雖然艱難不被人理解,可是他依然做到了。
在當代,想出名的人很多,利益讓他們深陷名利之井,無法自拔,他們那點微不足道的小利在時光的洪流中早就被沖得無影無證了,哪還有他們的清晰思維所在啊?
可悲啊?
每次走到書店,看著大堆大堆的書,可是卻伸不出手去取,于是,我害怕進書店,因為我不知道是因為我已被這個時代遺棄了,還是這個時代已經變了?
害怕,心在無端的拷問,可是又很想找點什么來看一看,記得我拿著《尋覓中華》翻閱時,我被同學取笑了,他們說咋你還看這個啊,你是哪個時代的啊?我笑而不語,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要說些什么,這真是恐怖啊!還好有個好友理解我,她說她也很喜歡,我像遇見知己了般開心及了。告訴她如果不看一下這些書,我的靈魂就得開始發霉了,心也再也找不到跳動的力量。旁邊幾個同學聽了,用很奇怪的眼神看著我說:我咋發現我們都變成下等人了啊?看來我們與你們不同類啊?
那口吻,讓我吃了一驚,我們一時傻了,因為我們錯了嗎?這并不是高級與低級間的分界線,而應該是大家都應該學習的啊?這時代怎么了啊?
不過,忘了吧,走好自己的路,就好!
近來,陪先生從黃帝走到漢朝,我感觸頗多,首先,先生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他的生命里,也許什么都可以沒有但是不可以沒有書。其次:先生,是一個事實求是的人,每一件事一個朝代的推算,每一句話的出處他都是經過嚴格的考核的。再次,先生是一個善于思考與想象的人,他大膽想象,可是又與事實緊密結合,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最后,先生渴望尋找到中國的過去,他想看的更深更遠,作為一名學者他將前人的經驗與事實與現代考察精密融合,想為中國人尋找到最初的集體精神所在,拯救迷茫的國人。
他,是好樣的,同時他的文章將過去與現在完美結合,然后再其中找到相似點,語言細膩,情感豐富,道德取向正確,角度極具深意,可以說是凝聚了先生無數的心血而完成的,讓我們驚嘆。啟發頗深!
讀一本好書就像教一個好友一樣,我希望能讀更多的好書,并將心得一一記錄下來,供自己參考,走無悔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