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書法對硯有什么要求嗎
出處:東莞理工學院 發布時間:2012-9-21 1:18:02 點擊:1701 |
(硯臺是洗還是不洗呢?)一般情況下,練字常用的硯臺都不用洗,磨得勤自然干凈,一點都不臟的。(問:要用保鮮膜包一下嗎?)不用包,磨完了以后再蓋上蓋。(問:底部的墨會不會干住呢?)只要保持潮濕,里面的墨不會干住的。具體怎么磨呢?就是磨盤里水放一點點就行,一兩滴,五六滴都可以。然后開始磨,磨到非常濃,象漆一樣,再加五六滴水,再磨,象漆一樣,再加五六滴水,再磨,象漆一樣。你們常常是嘩一杯水都倒進去,然后這個墨碇好像東西泡在里面一樣,這樣磨出來的墨不好的,永遠沒有精神。為什么呢?講些科學道理給大家聽聽,如果只加少量的水在里面,不停地磨,墨的顆粒都集中在里面,你繼續磨,墨粒能磨得非常得細。如果你倒很多水去磨,墨粒在里面亂跑,你根本就搗不碎了。所以磨墨就像搗糨糊一樣的,搗糨糊就是搗一點加一點水,搗一搗,再加點水,再搗搗。你一盆水倒到漿糊里去就不行,你在那里搗,漿糊在那邊跑,根本就搗不好了。所以磨墨一定是少量地磨,磨得極濃如漆,再加水再磨如漆,只有這樣磨出來的墨,寫字畫畫才是精神的。把墨磨得如漆了,最后在里面加五六滴水,然后再拿墨條調五六下,停!這個叫“以活其機”,那個墨就變活了。墨盤里面就是極清和極濃在一起,如同陰陽交融。這個時候你蘸出來的墨畫在紙上都是活的,于細微處有變化,否則畫出來的畫總是灰撲撲的,沒有神氣。宿墨加新鮮的墨磨在一起,調完以后非常好用,即活又有覆蓋力。
(對硯有什么要求嗎?)最好用底是純平的圓硯。如果你特別講究,肯定是端硯、歙硯好。墨是第一重要的,因為墨直接對作品產生作用,硯臺就沒那么直接了。畫畫最講究的材料是紙、墨和顏料,最好都是自己做的,自己做也是一種樂趣,我畫畫顏料都是自己做的。把礦石磨碎,然后再用水把沙子飛出來,再繼續磨,再飛出來,飛出來以后曬干,曬干后就調膠,畫上去。這顏料一千年都不會變色。買來的錫管顏料涂上去很難看。象這種綠色都是要自己做的(拿一本畫冊示意)。就是買來孔雀綠,弄細了以后加膠,邊加邊用。比如像這個綠葉子,這個綠和那個綠是一種綠。但這種綠怎么會泛白的呢,那個綠怎么會偏綠一點兒?就是這個綠磨得細些,那個綠磨得粗點兒。粗點兒就是綠的,再磨細了以后就變成粉了。就像玉米一樣的,玉米本來是黃的,玉米茬還帶些黃,一磨成粉末,特別細就變成白的了。這兩種綠不是兩種顏料,是一種顏料畫出來的。
中國人用顏料是很好玩的,有時候在一張畫里只用一兩種顏料,但是你看上去非常豐富。比如在這張畫里,就有兩種顏料,這種是石青,這種是石綠。就是孔雀藍和孔雀綠。但是上得很豐富,很有變化。實際上就兩種顏料——兩塊石頭,我們就可以把它做出來。比如這件衣服的藍色,最原始的是這種藍色,再磨白了就是袖子的那種藍色,再繼續磨就是中間那種藍色。所以就看顏料磨的細致的程度,不是靠加白粉,不是象西洋人的那種概念。所以西洋人的顏料都很厚,而中國人的顏料都很薄,可是很薄的顏色也到位了,因為用的是顏色本來的顏色。比如說孔雀綠,為什么中國人只用這兩種綠顏色和藍顏色,為什么?因為這兩種顏色是透明的。一旦透明,就有無限種可能性。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可以做很多不同的底色,而它們是透明的,所以我們可以畫出各種各樣的綠色。比如我們可以打一層黃的底,把透明的綠顏色遮上去,就是黃綠色了。所以畫中國畫的概念是不需要多調色,這就和彈古琴一樣,不需要多和弦的。比如這個顏色怎么畫——中國紅——朱砂的本色。這種顏色加在水里面,在碾缽里多碾幾下,變細了就泛黃了。這個顏色再磨得細,就變成橘黃色的感覺了。顏料天然就有變細而產生變化的特點。所以我們做一個綠顏色的底子,再把紅的罩上去,就像在上面罩了一塊紅玻璃一樣,說不出的顏色就出來了。中國畫不是“調”出來的,是“覆蓋”出來的。中國畫的顏料都是透明的。所以你看古畫的原作,很多看起來有很多顏色的地方都很亮,象寶石一樣,亮得晶晶閃閃的。那個綠顏色、黃顏色都是透明的。現在世界上公認,中國畫用的顏色都是最高級、最漂亮的顏色。所以中國畫的顏料是一等一的重要。如果沒有好的顏料,永遠畫不出好的味道。我是用寶石畫的,你是用塑料畫的,能一樣嗎?而且用寶石畫的,紙都變黑了,變黃了,可是這個東西,一千年不變。
|
—— 東莞理工家教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