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冊時間:2012/4/8
最后登錄:2022/2/11
老油條
發(fā)貼數(shù):2432
積分:7404
更新:2013/6/8
|
1 #
《孔乙己》讀后感
/>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算是無產(chǎn)階級小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了,他有憂傷嗎?他有的只是無助無望,有的僅僅是傷和懼,他沒有憂,因為他沒有什么好失去的,也沒有什么好獲得的,甚至客觀上他沒有時間去憂。
秋風怒號之際,他可能蜷縮在破廟,只有瑟縮的份,不會有“卷我屋上三重茅”之憂,更不會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推己及人的感慨和期望。只有尚有茅屋可居的小資才會擔心自然和社會對自己生活的沖擊,因經(jīng)不起風浪而憂心忡忡,祈望一切都好起來。而中產(chǎn)階級就安逸得多,故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悠閑。享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自然清凈,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卻“談笑有鴻儒”,生活如此雅致。
同樣好酒,孔乙己和太白李沒法比。“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是為己憂。黃河是如此偉大永恒,而生命卻如此渺小脆弱。真是,“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然憂而終不至傷,似乎只有詩仙太白。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令我想起了莊子言“進則兼濟天下,退則安身立命”,何懼之有。“千金散盡還復來”多么豪放,人當驅(qū)使金錢而不被金錢所驅(qū)使,只要想活下去,活下去的錢總會有。孔乙己作為赤貧的小知識分子真是可憐,要是活到現(xiàn)在也可享受低保了。
我猜測魯迅先生想提醒人們,如果恪守儒家教條,讀書只為求功名,那么求不到功名時就很慘。因為他讀的是死書,與人生、社會、自然相脫離的僵死的的東西,沒有生存能力屬必然。
原結(jié)局:“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孔乙己能否得到救贖?有閑情逸致的、關(guān)注知識、知識分子的不妨來寫續(xù)篇,同樣是消遣,“斗地主”、搓麻將也會厭,換換口味也不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