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名:dgqjj
Email:webmaster@dgqjj.com
注冊時間:2012/4/8
最后登錄:2022/2/11
老油條
發貼數:2432
積分:7404
更新:2013/7/1
|
1 #
<不經常回家看父母就違法>僅為公益口號?
/>
今天看到很多網頁上發出了一則新聞叫“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說的是與老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不經常看望老人將屬于違法。
剛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初印象是政法機關出臺了一條很溫暖很有人情味的條律,但是這種溫暖稍縱即逝,因為但凡去理性的分析當今社會的現狀,卻發現這又只是一個美好愿望,更像是一條公益口號。
現社會中和老人分居的情況幾乎可以統分為兩種,首先:第一種是和長輩同生活在一座城市,因為現在年前人更注重自我生活的空間,所以自起爐灶生活一旁。對于這種,那這新出臺的條律,還是能起到一定的監管作用,但這前提也是不考慮,年輕的工作壓力,是否每天都會加班到很晚,是不是每星期也都盼著周末能在家好好的睡一覺。如果考慮到了他們的工作壓力,這種人群的特殊,那這新條率是不是可以對他們的約制可以寬松一點。
第二種是背井離鄉打拼在另一座城市,這類人按照他們人群平均的回家次數來算,一年應該是兩到三次(含春節),那新條律是不是也有點為難他們了,因為他們當中有大半是在私企工作,謂之國企的只有一小撮人。那么在國企的工作的,他們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而這個休假的權利,還不能一層不變,因為有些節假日的時間只有兩到三天,那他們從一座城市奔赴另一座城市,這來回的路途行程可能就要一兩天,這樣匆忙的回,匆忙的走,能叫回去看望老人嗎?反之這種倉促會使老人覺得不安,臨走前老人還會歉意的囑咐一句“下次不要回來了,你忙你的工作”;距離夸張一點的三天都未必能到家。然而在私企工作的人,很多人為了得到更高的經濟回報,甚至把假期都舍去了,即便是有人有心回家,還得看公司能不能批假,再者很多私企的老總,自身的素質修養也就一般,本來能使人動容的行為,也許到了他那邊也就成了碰壁了。而且據我所知大多數單位是不會在中途說隨便給你請假回家的,更何況這還不是三兩天的假期,如果硬是要回去的,人是走了,心里能坦然嗎?回來之后不是工作到了瓶頸的狀態,就是被辭退,沒有一個想這樣頻繁去換工作的,難道不是嗎?但是一邊是出臺的條律,一邊是仕途前程,這不是相互矛盾的嗎?
所以我個人認為,要改變這種矛盾,緩解這種社會的道德壓力,應該也是從兩個方面去改變,一是:要么是國家強制性的管理休假制度,對于那些不認情的企業給予懲罰,這個其實很簡單,只要企業員工得不到合法的探親時間,就去投訴或舉報,有一例查一例。但這種的效果我估計最終還是不能奏效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講人情的國家,當所有的企業報成一團時,就會變成法不責眾的情景,那樣就和諧了。
還有一種就是改變主流人群的思想,當所有的價值取向不再是為了跟很多人拼比銀行卡里的數字的時候,那么這個社會就真的和諧和敞亮了。其實很多人的思想都沒有轉變過來,總是在過著一種自我摧殘的生活,抱怨事做不完,覺不夠睡,錢掙不多,沒有自由。存在著這些原因只是因為你太功利太固化了,人來到這個世界,從你有思想的那天開始你就知道要活下去,然后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以這個基礎上伸展開來的,如果你知道做一件事你就要死了,你肯定不會去做。那反過來說,做任何事都有一個大的前提就是為了活著。那人活著不就是為了生活嗎?那就應該活的更好,怎么會有那么多的牽制呢,我常說人其實相對宇宙自然而言和小草是一樣的,只是一種生物,那小草的生命周期是春生秋枯,人的生命周期是一百年,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而人就是因為人多了一些思想,太注重自我,太功利之用,所有發生了質變,變的開始多元化,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生物體了。
如果你還是那么的簡單,你會發現其實你生活的很好了,你還沒有到那種不給你五斗米你就餓死的地步。所以我們應該改變一下思想,功利化的追求是無止境,而且是冰冷的,沒有任何的感情可言,而父母、親人他們才是你真正的財富,而且還是短暫的,以后會消失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去分清孰重孰輕,套用一句公益的口號,別讓我們愛的太遲了。作者:董克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