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的繁忙阻止不了愛美的心 |
[ 2013-4-1 6:01:00 | By: dgqjj ] |
本篇已經被封了很久了,現在把它放出來,等有空了再寫續集。 輕輕地踏著腳下的鵝卵石,望著四周的建筑物、教學樓,想著…想著… 那一年那一天那個黃昏,來到了莞工,和最初認識的兩個室友一起逛了校園,覺得好大好大,大得找不到回頭的路,后來才知道是自己不熟悉而已,其實校園就那樣而已。 來到了學校,肯定少不了逛圖書館。真正逛圖書館是在開學的時候吧,那時候從一樓一直轉知道轉到了五樓,圖書館確實真的很大,書太多了,還有很多書桌供學生學習。試著拿起一本新書,翻了翻,迎面撲來一股很新鮮的味道,應該就是所謂的書香吧。不敢說自己有錢鐘書那種“讀遍北大圖書館的書”的志向,或者是華羅庚“翻遍清華圖書館所有數學書”的想法,那時候只希望自己能夠能多去圖書館看看就行了。 在開學不久的的一次思想道德政治課上,有個關于大學生理想價值觀的討論,那時不知怎么就冒出了一句“圖書館是我們的家”,雖然有些同學也贊成這個觀點,然而后來反思了一下:是不是說錯了?圖書館能成為家嗎?家是避風的港灣,是心的歸宿,而圖書館能扮演這個角色嗎?至少有一點,宿舍只是個休息的地方,而不能成為“家”,但圖書館應該能成為“家”吧,兩年快過了,確實有點體會,快樂、悲傷、憂郁的時候,拿起一本心理學、一本幽默與智慧,或者是一本任務傳記,都能讓自己的心情得到平靜、舒暢。 開始時,發現三樓英語書籍的那個角落還不錯,于是就搬到了那里去,一來可以看一下英語書籍,重要的是那里很偏僻。那是第一個學期的時候了,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及同學——印,一個我比較佩服的同學。那時我發現他是在四樓,四樓是閱覽室,比較多人去,當時好像覺得人太多了,不想去那里。但后來我發現三樓那個角落光線太暗了,于是第二個學期就搬到了四樓去了。 到了四樓,發現印的那個書桌上堆滿了書,他說都是他自己的。我當時就說了他一句:這樣不好吧,這不是霸位嗎,也太有點不道德了吧。他笑而不答。我就在旁邊的一個書桌坐了下來,他挺認真的,一般上書桌左右的人群流動都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就這樣快過了一個學期,到學期末的時候,我跟印說,我下學期也要搬到你這個地方來。 于是第三個學期,我把我所有的書都搬到了印旁邊的那個書桌去了,干起了當時認為“很缺德”的事。而那時印突然決定要搬到四樓那個最角落的地方,我說:不會吧,那里光線那么暗!他說:但那里挺安靜的。因為印說他要考研,所以得專心學習才行。 一般在圖書館看書看到5點半左右我就會去吃飯了,順便叫上了印,印說:你先去吧,我在學一會兒。于是他學到了6點10分左右才回去吃飯。我極大的不解,為什么不能提前去吃飯了,那樣不就有伴了嗎,而且六點多的時候飯堂飯菜都已經涼了。還有印中午下完課一般都先去圖書館學習半個小時,然后在去吃飯。實在是很費解,不明白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第三個學期末的時候,印突然跟我說,我要去實驗室了,不呆在圖書館了。我很納悶:你不是說要考研嗎?理論知識不是挺重要的嗎?他說:其實實踐比理論知識更重要。 我沒有聽印的話,第四個學期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學期,我搬到了五樓,因為四樓的書桌被炒家了,所以只能跑到五樓了,我有時開玩笑地跟同學說:可別抄我五樓的家啊,到那時沒有六樓啦,難到要跳樓不成?那可不得了啊! 五樓的家安定了,在一個靠窗的地方,累了倦了的時候,推開窗,向外看,迎著徐徐吹來的風,看著流動的人群,好像想起了什么。這個學期好像思想變化很大,下午吃飯的時候有時也挺晚的,一個人騎著單車在校道上,好像體會到當時印為什么那么晚去吃飯的原因。 從三樓,最后到了五樓,是一個高度的提升,還是…五層樓都呆過了,我不想再下樓了,然而五樓已經是最頂層了,下一站是哪里呢 反正五樓終究不是可以呆的地方…… 后面的事還在繼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