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文:分析兒子不愛吃輔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A、母乳一直很好,恰巧在他六個月的時候他腹瀉了半個月,就沒有給他添輔食,七個月的時候,爺爺回家收麥子了,我當時正準備參加社招考試,很有壓力,奶奶一個人給做不來輔食,就一直拖著,當時覺得反正奶水好,孩子也很胖乎。就沒有重視。
B、等到我工作穩定了,也到我暑假了,爺爺奶奶都回老家了,我自己帶孩子,老公內蒙訓練了,我也就空不出時間和精力給他弄吃的,他對吃也不太感興趣,就又拖著了。回到姥姥家后,姥姥姥爺就說的趕緊添加輔食了,不然孩子抵抗力差,但是那時候怎么做的粥、飯他就是不吃,現在想來也是,每天高溫三十五六度,大人都喜歡吃飯,何況孩子呢,還好當時沒有強迫他吃,不然更抵觸吃飯了。
現在兒子想吃飯了,我就每天早上上班前給他熬上粥,利用周六周日的時間給他蒸點小包子或者小饅頭。給他燉點腔骨。利用第一節課的時間回家喂他喝點粥,吃點飯。雖然現在還是以母乳為主,但是其他的東西他都吃了,喝水也不錯了,開始步入正軌了。把孩子當大人看,如果他不喜歡吃或者他不想吃,你硬是給他,他就越來越抵觸這些東西了。把心態放松。孩子會給我們驚喜的。
7、打罵孩子可能會解決眼前的一個小問題,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大隱患,創痕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是成人智慧不足的表現,孩子闖禍都是無意的,為什么我們不能原諒孩子無心或無意下犯的錯誤呢,孩子闖禍后自己心里就很痛苦了,有內疚感,家長的打罵只是讓他沒有自尊,覺得大人更愛的是損失的錢和物,孩子還有一種被打替代心理,認為反正我也挨打了,就沒有我的責任了,我已經受過了。電視中不是經常演某人犯錯了,跪在父母面前說:“要不您打我一頓,消消氣”,其實孩子也有這樣的心理,下次犯了錯,他就想,只是挨一頓皮肉之苦,就沒事了。越打越不成器就是這樣來的。同樣也不要拿我這是愛孩子的理由,“打是親,罵是愛”,愚昧的理論。打孩子說成是為孩子好,自己出惡氣說成是教育孩子,打了人還要說成這是愛,讓被打的人來領情。是不是有點不講道理。
當然當父母的都不是圣人,孩子肯定有不聽話、淘氣、情緒起伏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是你發揮大人聰明智慧的時候,你要跟小孩斗智斗勇,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不能被孩子的情緒折磨瘋了,你一旦情緒失控,結果只有兩點,一種是你把孩子嚇傻了,第二種就是你的孩子被你更瘋狂了。下次孩子再讓你有情緒波動的時候,你內心設想一下,在單位領導惹你不開心了,你會罵他嗎?你的兄弟姐妹或者同時讓你不高興了,你會動手去打嗎?你對孩子忍不住情緒,根本原因就是你心里知道你打孩子一頓,能舒緩你的波動情緒,孩子又不能把你怎么樣?你認為孩子是你的私有物品,你是孩子的主人。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學習,需要學會如何愛,學會愛、表達愛。
現在小一博馬上12個月,他是那么的可愛,他是我學習如何做好父母的動力,他長的那么快,讓我有點追趕不上他的速度。孩子,我會用我的手去愛撫你,用我的手讓你感受愛,用我的手示范辛苦勞動,我們一起努力,讓我成為好媽媽,你成為優秀的好孩子。
8、“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我很贊同這句話,我是特別喜歡看電視的一個人,沒孩子的時候,周六日有時間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一看一上午。等到周日晚上就后悔,看電視什么都沒做。有了孩子后,每天忙他,也就沒有時間看電視了。但最近那個《辣媽正傳》開播,看了幾集,有點上癮,看了三次后,果斷的放棄。小小的表揚一下自己。已經堅持一周了。哈哈。我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白天上班,抽空回家喂奶弄孩子,晚上8:30前哄孩子睡覺,他睡后我抓緊時間洗衣服,拖地。差不多9:20。我就開始看書。看書是讓人思考的過程,而且書本不太傷眼睛。我戲稱“書中自有黃金道”,有事可以查百度娘,也可以讀書。讀書的感覺還是蠻好的。之所以斷了自己看電視的念頭,是不想讓孩子從小在電視的熏陶下成長,有空帶他在戶外逛逛是極好的。
要求孩子達到什么目標,做家長的首先做到。一身作則的效果極好極好。就像孫儷辣媽說的一句話:“懷孕的時候說十個月就好了,生了孩子說滿月就好了,滿月后說上了幼兒園就好,上了小學就好了,最后就是大學畢業了孩子結婚了就好了,反正這輩子是跟孩子扯不斷關系”哈哈,我倒是很享受這個過程,這個過程讓我更成熟,更穩重。督促我學習更多的智慧去管理教育孩子。
9、不要捉弄孩子,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著急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這樣的話別說:
A、大人手里拿著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的給他,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不說就故意拿走,直到孩子說了。才給。
B、大人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要用刀子割小雞雞的動作,看到小姑娘的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者被人拿走了,急得小孩大哭。
C、對著小孩說“你的爸爸媽媽不要你了”,弄得孩子哇哇大哭。
成人覺得這樣好玩,不過就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下,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回給孩子心里上造成傷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的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有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對于孩子來說確實大事。
從孫瑞雪《愛和自由》中也提到了,不要捉弄孩子的問題。平時我們都習慣了,捉弄一下小孩,感覺沒事,我是逗孩子玩呢。因為我們從小就是被捉弄習慣了,也習慣了更確切的說是習以為常的方式。什么是無知,這就是無知和愚昧的表現,愛表達錯了方式也和糟糕。
10、給小板凳揉一揉——在孩子幼小時,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兒童教育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要用大事的心態去對待,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
隨即教育非常考驗當家長的智慧和語言組織能力,它就體現你最本質的東西,你平時是粗線型的還是溫柔和藹型的,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一眼就能看出來。
孩子小時候,輕微的磕傷碰疼時常發上。當家長的一方面360°清除安全隱患,另一方面當這些事情發生時,也不要過分大驚小怪。盡量以輕松的表情對待,孩子就覺得很平常,大人不要驚慌失措,你會嚇著孩子的。
現在孔一博磕到或者自己弄疼了自己,我很輕松的跟他說:“一博,磕著了有點疼,一會就好了。”晚上他做夢醒了,把他抱起來,語氣溫和的說:“一博,媽媽在呢,媽媽在呢,做夢了是不是”盡量不提“害怕”這兩個字。
11、“不管”是最好的“管”——說實話,讀到這里的時候,我突然卡殼了,我意識到教育好孩子,不是僅僅看基本書,懂得一點教育觀點那么簡單的事情。什么是教育大家,僅僅有知識是成不了教育家的,你必須的有智慧,有創新意識的不呆板的智慧頭腦。
對孩子管得特別細特別嚴的家長,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動機在他們生命中始終比較強,他們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們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用管理自己的那一套去管理孩子。
指令和監視是教育嗎?不是@,教育如果這么簡單,每個家長都可以稱心如意,世界上就不會再有恨鐵不成鋼的悲嘆了。
不說、不管是比說、管更難做到的事情,孩子的行為每天都在對你的心理承受力形成挑戰,這需要家長用足夠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這件事。
兒童是一個完美的獨立存在的時間,他幼小身體里深藏著無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長中有一種自我塑造、組我形成的表達潛力。就如一顆種子藏著根莖、葉片、花朵,在適合的條件下自然會長出來一樣。
孔一博差一天就11個月時,我看完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不是天生會當媽媽,好媽媽需要學習,在實戰中增加自己的智慧,就如同每次孔一博生病發燒了,我就了解一種病情一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學習,跟孩子斗智斗勇,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習孩子的單純和可愛。在日常活動中,經歷無數個教育契機,用愛去引導孩子。他會發展的很好的。
生孩子難,養育孩子更不容易,尤其是育兒,看看現在多少育兒經驗書籍,中國人史無前例的關注孩子,關注著孩子的教育,都希望孩子上名牌學校、有事業單位工作。孩子承載了父母、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孩子們是不是現在就感受到壓力了呀。不知道,現在就讓孩子好好的玩吧。下一本書就是《玩是最好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