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優秀的家庭教育其成才理念和方法是相似的,而問題家庭教育面臨的難題卻各有各的不同。走進燕園,是千千萬萬高中生的夢想,那些從偏遠農村、從現代化的大城市走進北大的學生的成長規律是有跡可尋的。尊重孩子、遵循孩子成長規律,注重孩子人生理想、學習目標、意志力培養,著力于現代公民教育、從小下力氣培養習慣等等,這些被許多家庭忽視的做法,正在獲得更多理論和實踐的證明。培養人才的做法可能變化無窮,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學習并順應規律的理論和方法。進北大不是最終目的,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家庭的欣慰。
中國式家庭教育正在百花齊放
近段時間以來,美籍華人蔡美兒的“虎媽式育兒經”引發了一場關于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大討論――美國一些媒體認為,在教育子女方面,嚴苛的中國式教育似乎更有助于孩子的成功。但是,也有較多媒體表達了對于中國式教育的嚴苛程度感到震驚和反感。
同時,我國的媒體也對“虎媽模式”進行了回應和分析。對此,我們首先必須廓清兩個問題:“虎媽式教育”真的是殘忍和野蠻的嗎?遠在美國的“虎媽式教育”真的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代表嗎?
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虎媽式教育”完全是“嚴”字當頭。然而,細讀《虎媽戰歌》,發現蔡美兒雖然是一個嚴格的母親,但絕對不是魔鬼,其家庭教育也稱不上殘忍和野蠻。作為華人移民后裔,她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愛和關心,加上嚴苛的管教和殷切的希望”,她說“我覺得自己的成長經歷是成功的典范”。所以,她用同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由此可以推知,虎媽的嚴是表相,深埋在“野蠻”中的是愛。只是,與西方父母的更偏向于放任與尊重孩子的愛相比,這是一種更嚴苛的愛。
這種嚴苛的愛能夠代表當今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嗎?
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就這樣考上北大》,刊載了100多位孩子考上北京大學的家長的手書。這些中國父母,似乎更應該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代言人。翻看書中的標題――《家長,是一道選擇題》、《礪磨十年劍,出鞘一瞬間》、《做個快樂的甩手家長》、《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在背景里為女兒“伴舞”》、《“散養”孩子》、《甘做孩子的鋪路石》……可以看到,伴隨著孩子的十年寒窗與名校錄取,作為父母的他們為了孩子的成功,既是觀察者,又是參與者,既是付出者,也是收獲者。但他們的愛,卻是形態各異,從艱苦卓絕到柔情似水,從理性冷靜到濃郁熱烈,從精心呵護到放手欣賞,并沒有標準答案,更不是“嚴苛到底”。
既用理想激發孩子的熱情,更堅信艱苦付出才會有回報
一位深度參與孩子的人生規劃與學習生活的家長寫道:“在兒子小時候我們就告訴他,中國有所最好的大學叫北大,只有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上最好的大學。我們幫助他樹立遠大的理想,同時端正他的學習態度和激發他的學習興趣!倍硪晃患议L的方式截然不同,“我們更愿意做她的朋友,關注她的快樂和悲傷,欣賞她的每一個進步,和她一起成長;我們更愿意放開手,給她空間,讓她自己去闖!”持前一種觀點的父母很多,持后一種觀點的家長也不少,有一位家長明確表示:“還有一種認識我認為也是錯誤的,父母以過來人自居,往往感覺自己比孩子高明,這是許多孩子最頭疼、最反感的事!
對于是否要把孩子的學習當作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全家齊上陣,攻克難題并保駕護航。還是父母只做“隱形的翅膀”,用似水柔情默默地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用春風化雨的愛陪伴孩子快樂成長,該書的父母們則是各有所能。
持前一種觀點的父母,與虎媽的觀點相似。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學習與成功的艱辛,“奧賽,不是幾十本競賽書、幾百套練習題、幾千個日日夜夜就可以簡單堆就的,奧賽又是一場具有風險、成功率極低且不可預測的長跑。它更是一種磨煉,一種令師生都感到刻骨銘心的磨煉。唯有敢于拼搏,才能經得起這種磨煉!彼麄儓孕牌D苦付出才會有回報,他們也將此信念移植到孩子的心中,一位家長寫道:“孩子,我知道你,你既然選擇了數學與化學的競賽,就已做好了要比常人吃更多苦的心理準備,就如你常說的:‘吃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樣的觀念,在提倡快樂教育的今天看起來有些過時甚至過頭,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現實中,并不是少數人所奉持的理念,畢竟“沒有人隨隨便便可以成功!”為了孩子的前途,他們甘做孩子的鋪路石,他們認為孩子的進步就是家長的成功。一位家長文章的標題就是《孩子的通知書,就是我的畢業證》。從另一位家長的深情回憶可以看出他們的心聲:“回想你成長的十幾年,從你呱呱墜地到咿呀學語,從你蹣跚學步到啟蒙幼兒園,從你簡單愉快的小學到負荷加重的初中,從你經過激烈角逐成為一名省重點中學免費生到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最后成為一名北大人。這期間,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有太多太多的感嘆,有太多太多的驚喜,也有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不是短短的幾句話幾張紙所能容納概括的……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怎么能離開父母辛苦的付出,就像花朵如果沒有人們辛勞的澆灌,怎么能開出美麗嬌艷的花呢?”
不重視心靈培養的教育很難走太遠
同時,后一種觀點的支持者也不少。一位母親這樣表達她的溫情欣賞教育:“我常常用最柔軟的心對待可言,用充滿愛意的眼神望著他,有時故意在他能聽得到的時候向別人夸獎他。在每一個生活中小小的進步,在每一次學習中取得的點點成績,在每次遇到問題犯了錯誤講明道理之后贊賞他,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對他的喜歡。他就在這種被喜歡、被欣賞、被認可的氛圍中長大,從小表現出優秀的學習品質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一類的家長愿意把對孩子的愛化作賞識的甘露,“賞識如一縷溫情的陽光,可以照亮任何一個心靈。其實孩子身上并不缺少值得賞識的資源,缺少的是家長充滿睿智發現的眼睛!彼麄儾扇〔粡娖炔呗裕敢狻吧B孩子”,“我們‘散養’孩子,為的是讓她的翅膀更為堅硬,能夠飛向更高遠、更廣闊的天空!彼麄冊敢庾龊⒆拥木癜閭H,“兒子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在孩子的學業教育我所充當的角色一直就是一個傾聽者、一個好朋友。”他們信任孩子,鼓勵孩子獨立思考,一位父親在給女兒的公開信里寫道:“你從書本上學到的和聽到的東西,很多都是不正確的,甚至是誤導你的,所以認識事物要用你的頭腦去認真思考,不要去盲目崇拜所謂神一樣的人物,要有自己的鑒別力,不要人云亦云,正確地觀察世界,認識生活和認識自我是多么的重要!
為了更直接地比較中國父母與虎媽的教育觀,筆者采訪了幾位孩子考上北大的父母,他們對于“虎媽式育兒法”也褒貶不一。一位接受采訪的父親直言虎媽的家庭教育過于嚴厲,可能給幼小的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雖然短期來看孩子的表現似乎勝過同齡人,但從長遠看可能留下心理隱患,從而難以獲得可持續的成功發展動力。但也有一位受訪的母親感嘆自己不如虎媽強硬,當年在孩子學習鋼琴過程中打退堂鼓的時候,沒有像虎媽一樣堅持,她說:“要是早10年知道虎媽,也許我的孩子現在就不只是考上了北大,同時,她還可以在音樂的世界里獲得更好的發展!
當然,大多數的受訪家長都表示,雖然欣賞虎媽自己的成功和愛的執著,但認為其嚴苛程度確實過于極端了。他們贊同虎媽的部分“育兒經”,如中國父母有兩件事超越了美國的父母:(1)他們在孩子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更美的夢想;(2)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到底能“走”多遠、能‘跳’多高。他們也基本贊同“中國父母深知這樣的道理:成為行家里手的過程,其實毫無樂趣可言。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藝,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而孩子們從本性來講,絕不會愛好努力。因此,一開始就不給他們選擇‘不努力’的機會,便顯得至關重要!钡,他們同時也表示,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元化,除了要求和幫助孩子在基礎學業上取得卓越成績,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心理健康的孩子,給出適當的機會鍛煉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讓他們將來可以獲得長期持續的發展。
嚴苛與溫情,似乎是感情的兩個極端,然而在望子成龍的愛這個問題上,似乎大多數的中國父母正在探索“中間路線”,或者是在不同問題上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策略。但無論怎樣,嚴苛的愛,已經不是中國式教育的唯一標簽。(東莞家教網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