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在各方面都有所體現。在教育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就是要以學生為本,積極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尋找真理,這樣中國教育才能得到發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司基曾經說過:“在學生心靈深處無處不存在著使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
教學中,互相合作,尊重信任,共同參與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分組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從古到今一直存在。六歲以下的孩子,性格還沒有完全定型,最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但孩子到了七歲,上了小學,與同學的相處交流的時間多了,接觸的人多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時同伴對他們的影響甚至超出老師父母對他的影響。分組有兩種方式,一是把幾個平時要好的學生分在一起,這樣可以讓學生少了一點拘束,能讓他們隨心所想,把自己的意見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有個好出就是學生之間的相處可能會比較融合一點,做起事來更默契,更加順心。如果有人想到了其他人沒有想到的方法,他敢表達出來,少了一份膽怯的心理。令一種方法是把幾個平常交流的比較少的學生分在同一組,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一點小矛盾,但卻可以鍛煉了學生與人交際的能力,一件事要大家的努力才能完成,在此過程中,每個人都發揮了自己的特點長處。分組合作學習就是要每個學生都動起手來,讓他們自己根據實際情況去研究學生,從中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合作學習給了學生自主權,并不等于不管不說,讓學生放任自流,做什么都可以。學生畢竟年齡還小,心智都沒有成熟,對某些事物的理解還是不夠,面對合作內容有時會毫無頭緒,在討論合作上就會盲目無序,從而影響學習效果。而這時老師的重要性就能充分體現出來,學生面對困難時,老師在旁邊給予幫助,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此時家長們可能會覺得這樣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好,其實恰恰相反,合作學習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團隊意識,也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原因是孩子是在大環境中學習,這樣肯定要接觸到很多的人和事,對人的看法,對事物的了解,都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做出判斷。而不是說一個人學習的時候就能培養獨立,孩子也不可能只是生活在一個只有他自己的環境中。合作學習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積極開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懂得靈活得應對每件事情。學生在此過程發揮自己的長處,大膽創新,共同進步。
同時,各組成員間的建議評價,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能夠更好的激勵孩子積極合作,共同努力,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但是小組成員之間難免會發生小摩擦,比如說成績好的同學對成績一般的同學提出的意見會不理睬,而成績差的同學對成績好的同學又有抵觸的情緒。那么在深入學習的工作就很難展開。這里團體合作學習的優勢就顯現出來,它有著一套完善的獎勵制度,內設“認真傾聽、默契合作、感情朗讀、大膽創新、勤于思考、精彩表演”等多種評價,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培養了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