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手段中,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去實施教育。這段時間,一直在跟蹤一本讀物《特別狠心特別愛》,這是一本上海猶太母親培養富豪兒子的手記。作者沙拉是一位在二站期間隨父親來到中國避難的猶太小女孩,后來在中國結婚生子。在她離婚后,毅然決然地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從繁華的大上海回到戰火中的以色列。她是戰后第一個從中國回到以色列的猶太人,當時還受到拉賓總理的親自接見與贊揚。從而也完成了她從一個中國式母親到以色列式母親的完美蛻變,最終培養出兩名年輕的富豪兒子。這本書記錄了她教育觀的轉變過程,也提煉了她以色列式教育的精髓,更總結出了中國式教育和猶太式教育的不同。
看這本書的目的并不是要向她一樣培養出富豪下一代,只是一直就聽說猶太人很會教育孩子,想了解學習一下異國教育的精華。誰知看了才知道,這本書不光寫到了猶太父母的教育方法,更涉及到了學校、國家、社會的綜合教育方式。看了以后,引起我更多對中國現有教育的憂思。
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否定中國教育。相反,沙拉認為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和以色列的教育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并且在書中列舉了了“孟母三遷”、“孔融讓梨”、“岳母刺字”等很多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并予以了非常高的認可與肯定。只是現代社會中的“4+2+1”結構下的中國家庭教育,出現了很多“直升機”式父母,“啃老族”等違背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新現象。
縱觀全書,中國式教育的弊端,或者說中國父母最常忽略地三個方面,如下:
1.讀書教育
2.錢的教育
3.能力教育
我們先來看看關于讀書的一組調查數據。這是我在微信上讀到的一篇文章,印度工程師所寫的《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作者在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晚間休息時間看到,在玩IPAD、打游戲、看電影的都是中國人,沒有看見有人讀書、工作。在機場侯機時要么在穿梭購物、要么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而德國人則在安靜地讀書、看報或是工作。還有一次在上海虹橋火車站侯車時,一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法國人問他:“為什么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他所說的場景,我想大家也一定并不陌生,這正是在我們身邊司空見慣的現象,不是嗎?
中國是一個有著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能有多少中國人能耐心地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呢?有媒休報道稱: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羅斯的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的可憐。更不用說是世界排名前兩位的以色列和匈牙利了。以色列人均每年讀書64本,而以色列人口占全國80%以上的猶太人每年讀書達68本之多。在以色列,昂貴的圖書和報刊卻阻止不了大家讀書的熱情,就連乞討的猶太乞丐,在身邊也總會帶著每天必讀的書。因此,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文盲的民族,這也是猶太人成為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因。
想想我們的身邊,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當我在等待孩子上課外班時,那么多的家長不是在互相閑談,就是攜手出去逛街,打電話、玩手機,真的是幾乎看不到有人在讀書、學習、工作。家長都這樣,難道還能讓孩子愛上書嗎?再看社會上近年來接二連三地報道:**教授學術論文抄襲,**博導論文剽竊。一個經常讀書的專家學者,又哪有寫不出東西的道理。而讀什么樣的書,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不會讀書的父母也不會給孩子推薦出什么適合的好書的。只有父母從小的言傳身教,優良品質才會一代代傳承下去。
一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是這個國家的未來。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是從小讓孩子知道書的智慧,喜歡書、愛上書、學會選書、讀書;作為學校,希望能少些習題、作業,多給孩子留點讀書的時間;而作為社會,更希望能營造出濃濃的書香氛圍,多些書店、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少些麻將館、酒館、按摩院和歌廳。只有國人的素質上去了,才會少些諸如“普羅旺斯薰衣草花田里的斗毆”,“埃圾神廟里的到此一游”和“頤和園里隨地小便”這樣有損國人形象的負面新聞的出現,也才能讓我們的國家真正意義上地強大起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