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文:說完讀書,再說說關于錢的教育。在中國,有些家庭本著“再窮不能窮孩子”的理念,給孩子大力投資,要什么就買什么,孩子攀比心理嚴重,愛慕虛榮、不切實際、追求享樂。上海白領為買名牌手袋而餓肚子啃饅頭;有的孩子逼家里買蘋果手機,卻不顧父母在家連蘋果都吃不起;還聽說在我市一高中,有的孩子因家里接送上學的車不夠檔次,寧可坐公交也不讓家長出現在校門口。中國父母對孩子金錢的教育夸大了金錢的能量,而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錢真正的價值。“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這些帶有貶義色彩的中國式新名詞,也恰恰體現出中國人“笑貧不笑娼”這種扭曲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在我們痛斥孩子們不懂事、不體諒父母賺錢辛苦時,可否想到是誰教給他們的,又是誰造成的這一切。當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孩子們在學校里得不到正常的課內知識,必須花著昂貴的補習費在老師辦的課外班里犧牲自己本就不多的休息時間去學習時;當看到親聞報道的“富二代”、“官二代”們杖著自己老子有權有勢,橫行霸道時,他們會形成怎樣的金錢觀呢?
看看作者沙拉介紹的猶太父母的做法吧!猶太父母對金錢的教育既不堵,也不慣,而是象大禹治水一樣疏導。他們常用的方式是,從孩子懂事起就教會孩子認識錢、學會正確使用錢及用合法方式獲取金錢。在家庭中讓孩子在有償勞動機制下早早地學會賺錢,并真正了解錢的價值。孩子也可以在合理狀態下自由支配自己賺的錢。父母只起到監管、引導、幫助的作用。
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而猶太人往往是一代富,代代富。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父母的財商教育,學會父母的理財方式,越是有錢人家,越離不開這種教育。猶太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不勞無獲”的法則。父母帶給孩子的財商理念是:“必須通過努力,才能獲得你想要的東西。”以及“回報社會”的理念。有了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才能學會用自己的勞動換取社會應有的尊重與回報。
最后,再來說說能力教育。
數千年來,猶太人一直把生存教育作為教育的宗旨,排在人生教育的第一位。而學校、社會也會很好地配合家庭來完善這一教育過程。這與中國在父母寵愛下的無為教育截然相反。當孩子對一切充滿好奇,躍躍欲試時,中國的許多父母以愛為由阻止了孩子一次次的嘗試,等到孩子已經習慣這種生活時,父母又來指責孩子什么都不會做。怎么不想想這又是誰造成的呢?
再看社會,前段時間一個新聞。北京的一位某雜志社副社長的爸爸,假期陪九歲女兒進行社會實踐的活動,擺攤賣東西時被執法人員趨趕,并挨了打。沒有社會的支持,家庭教育又能走多遠呢?
記得幾年前看過一篇文章,在日本的一次小學野外生存訓練活動中,由于山洪爆發,兩名小學生溺亡。兩名孩子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尸體后,痛哭著給老師下跪,并真誠地道歉:“對不起,我們的孩子給您添麻煩了。”在日本,學生的意外都是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的,無需學校賠償一分錢。試想,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老師會是什么樣的下場呢?
當我們的孩子因為沒有塑膠跑道而不敢開運動會時;當我們的孩子沒有夏令營、春游,而只能坐在教室里上本該外出實踐的綜合實踐課時;當身為老師的我還要早上起來站在校門口充當保安的角色時;當我們的第一要務不再是教書育人,而是確保學生安全時,我真的很想哭。我想問問,我們的家長這是怎么了?我們的學校教育是怎么了?我們的社會又怎么了?一個不懂得尊師重教的民族,它的出路在哪兒呢?
當這樣被層層保護下的孩子在中外學生夏令營中所表現出的差異我一點都不意外。不知為什么,這讓我聯想到了高收入高待遇下的中國足球,為什么老是不能出現呢?中國教育,你的出路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