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家教網 女兒休息帶回4本《意林》,其中3本是向借同學的,有1本是自己買的,因為是過刊,只花1元錢,這點隨了她老爸。
記得自己讀大學的時候,也買過過刊,畢竟經濟實惠。有一次在圖書館一次買了好多本,現在還存有一本1986年的《江蘇青年》,精美不減當年!那時多看些《讀者》、《青年文摘》,趕時髦也看過西方油畫之父——提香·韋切利奧的畫冊,體會色調的明快、準確,筆觸的奔放、自如,生命的活力、華貴;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書籍,體會精神分析的微妙、前衛。工作以后,每次去市里,有機會就到河南街的小夫婦書攤看一看,那里的《意林》過刊一般1至2元,如果沒買到,偶爾也買新發行的。現在家里的《意林》都是這樣攢起來的,搬了兩次家,書也清理了幾次,《意林》猶在,成了我女兒的課外讀物,這次女兒帶回了4本《意林》,就是要豐富她老爸的假期生活的。
《意林》中,白巖松在介紹60后的大學生活中有“竊書”這種行為,對此我倒沒覺得,可能癡迷書沒有到那種程度。倒是在那些荒唐事里,有“逃票”行為。
記得班里也有白巖松說的那種能工巧匠,“月票”畫得惟妙惟肖,裝在發舊的塑料皮套里,貼上照片,畫上“公交公司的大紅章”,免費乘車。
“住宿生” 的“逃票”行為出在火車票上,膽大的用“站臺票”混進車站,我們膽子小一點的,買短途的火車票,把座位號貼在廢舊的車票日期上,有一次列車員檢票,摳了半天也沒有摳開,事后慶幸車站的漿糊貨真價實,要是今天,假貨當道,不知后果如何。
那個時代缺錢,但是不缺方法。要不是白巖松寫出來,自己恐怕要把它糗在心底。
這次女兒回來,說好了到家時間,在樓下等她,看著客車經過,就是不見女兒下車,心想可能是弄錯了,就多等了一會兒,女兒從反方向走了過來,我倆滿頭霧水,問緣由,女兒說:“到站時,趕緊買票,卻找不著車長,原來車長家在樺皮廠,前一站下了車,就坐到了終點——街里,把錢交給了司機。”女兒笑了笑,接著說:“我想省下這9元錢買好吃的,斗爭了一下,就放棄了。”我嗔怪道:“太可惜了!”女兒回答說:“做事無愧于心!”
好一個做事無愧于心!經濟富足的今天,又多么希望人們的精神上能夠富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