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學語文老師上課會遇到一些尷尬事,比如十來年的時尚教法是,學生說,教師不說,或者少說,老師在比誰說的更少,這里面有理念支撐——學生才是學習主體,(據說現在將要改為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與此相關的理論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說的自然都是寶貴的,無所謂對錯。理念和理論都是先進的,但問題也跟隨而來,老師不說,教學任務有可能完不成,有時如果遇到不說話的班級,教室一片沉默,那就比較慘,教學藝術之高如錢夢龍,也曾被不說話的學生逼得自己講。還有,如果學生把哈姆雷特讀成麥克白,把表現父愛的《背影》讀成違反交通規則,教師還要不要尊重這些創造性的閱讀?這些尷尬我遇到過,而且還無法解決。這次獲得北師大學習的機會,未上課之前想象了一番,假如教授不講,三個小時的單元學習我們將如何快樂地度過?并且又是怎樣神奇地獲得了知識與智慧?結果,十多天學下來,未見教授不講的,自己也覺得獲益匪淺,并不覺得自己經過“滿堂灌”后比以前更愚了,相反,開了視聽,動了心智,現在還在興味盎然地翻著課件、筆記,細細反芻,學習教授們上課之道。
大致說來,教授們上課確有這么一些過人之處。
一是趣。未聽王炳林教授上課之前,我們都以為那個下午必定是枯燥無味的,但事實是一個多小時眨眼間就過去了,我們在輕松歡笑聲中和十八大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大約世上沒有什么是無趣的,無趣只是研究得不通透、不親切罷了。通然后能俗,俗然后可親,有趣不只是語言通俗的問題。王教授善于發現荒誕,以荒誕呈現真實,以矛盾揭示問題,以游戲化解沖突。這里有眼力,有思考,有精神。
二是誠。趙希斌老師口才似乎不夠好,但是授課結束后贏得了我們一致的好評,我們把他帶來的書都買完了。一個在無限背景之上授課的人,不會不呈現開放的話語結構,不會有自我炫示的圓潤流利的語言,因為這是正在開放的花朵,顫動在枝繁葉茂之中。北師大教授學問是淵博的,但他們不僅僅是來傳授學問的,他們把研究的心得置于無限之中,在天地之間安放這一頁文章,這一頁文章因廣大背景而顯得生氣勃勃,元氣充沛。我感謝張曙光、章偉文、強昱這些教授為我打開了巨大的背景。“生命在場”以前于我是一句新鮮的話,現在它是誠實教書的內在真意。
三是簡。王葎教授的課件最簡潔了。簡約而不簡單。一個好的教師有一種教育的本能,那就是化繁為簡,由博返約是形而上的學問。王教授的授課似乎是白描,寥寥幾筆,人類過去和現在的精神狀況就被勾勒了出來,在對人評價中,我們看到了理性分析,看到了研究的張力,同時也感受到價值取向和終極關懷。王教授很美,課也很美,我們感受了一種形式與內容不可分割的有機美。
我以前有過這樣想法,小學老師應該聽中學老師上課,初中老師應該聽高中老師上課,高中老師應該聽大學老師上課,這樣可以了解課程的價值和維度。六月京華,親炙教授講學,不覺暑意盡消,神清氣爽。 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吳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