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文:另外一個跟作者不謀而合的地方就是作者也從小就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作者很大膽的給自己的孩子看各類文學書籍,體裁很廣,武俠的如金庸,言情的如瓊瑤,還有古典的如紅樓夢,但是作者也不是所有的書都一概而論,讀書只讀經典。時間是很寶貴的,不能讓它浪費在沒有營養的內容上,所以給孩子選書還是很有講究的。
記得我們小時候讀的書都很有限,所以小時候看過的書印象都很深刻,比如說小時候看的連環畫,張果老倒起驢,白看不厭。小時候有段時間爸爸也曾給我定過中國少年報,上面有篇葉圣陶寫的《古代英雄石像》,雖然具體的情節記不清了,但是對這篇文章還是記憶猶新的。后來因為上學,基本上就沒有看過什么課外的讀本了,其實這正是應試教育的弊端呢。只有課本而無其他,記得我剛上大學那會,買了一本小說,《德伯家的苔絲》,還有看就被小姨給沒收了。不過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閱讀的教育,小姨現在應該也不會沒收她女兒的小說了吧。
言歸正傳,剛才說的兒時的啟蒙教育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讀書是啟蒙之一,另外書中還提到了,父母該如何了解孩子,引導孩子。大家都知道人在每一個階段的心智發展都不太一樣,而且大部分成年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判斷去決定孩子的行為。比如說父母覺得孩子越聽話,越乖,就很好。但是如果孩子違背大人的意思,做出大家覺得不對或者不好的事情,大人就會覺得該制止。因為大人經過社會的磨練,都知道以利益為導向,但是孩子沒有那么復雜,他們覺得開心就好。開心就好,這不就是大人們一直在尋找的感覺嗎,但是我們卻一直在打消孩子的這個念頭。O(∩_∩)O哈哈~有點奇怪吧。
這本書里的一個例子讓我感受很深,就是作者和朋友帶著孩子去博物館(亦或是圖書館,記得不是很清了),但是在過天橋的時候,小朋友們在天橋上的樓梯上玩的不亦樂乎,快要趕不上時間了,要是有的家長估計就會扯著孩子就往目的地趕了,但是作者一直陪著孩子玩到盡興。為什么,用作者的話講,就是,本來就是帶孩子出來玩的,雖然說博物館或圖書館里有很多有意義的東西,能長知識,但是勉強著讓孩子去,倒不如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活動,通俗的來說,就是強扭的瓜不甜,即使小朋友們在家長的強拉硬拽下去了有意義的地方,但是留給孩子的估計也只是遺憾。說到這里,我又想起來了,另外一個例子,發生在日本,有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出去散步,一開始孩子跟著父親,走著走著,一會孩子發現路邊有個很有趣的東西,就蹲下來看,(具體是什么,不知道)。這位父親就耐心的站在旁邊,等孩子研究完了之后,再開始他們的步伐。作者,還有那位父親,都是智者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