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的占比可以說達到百分之70的作用便是學而就業,這時有人會說,教育不全是為了就業,你說的太對了,你說的那部分便是那百分之30的文明素養的構建與完善的作用,而我為什么在此要談的重點就在就業上呢,因為她是你們的孩子拼死拼活去考大學的唯一理由,要是大學教育與就業無關,家長們會為了孩子的教育砸鍋賣鐵,給老師送禮,各顯神通嗎?
既然已說明教育的意義在于有益于就業,那么我們的論題就要去到從就業層面上講,在現在的中國發展形勢下,什么樣的教育會幫助孩子就業,而什么樣的教育思想已被現在的中國發展形勢所淘汰,反而會浪費孩子們認知世界與自己,進而身心才知高效成長的寶貴時間。而影響一個人未來擇業路線的第一個關鍵期便是中學,因為那么多的學生都把自己從小到24歲的時間全部付出在一個大學目標上,而大學的意義的重要部分便是就業,所以付出這么多去上大學選一個專業去念,不得不仔細的小心對待。就算不打算上大學的人,也要仔細對待自己的中學學習時光,因為你們可以不上大學,但是你們必須選擇生存與就業,而你們要有一顆積極的心,便會努力拼搏。
所以,就像孔子說的因材施教,準備上大學的學生應該有一個適合她們的學習與發展設計,而不準備上大學的學生更應該受到重視,她們同樣要受到精心的教育與學習發展設計。
我向來反對一種觀點,一個學生差到極點,老師和家長說,念總比不念強,能學點是點。我要說的是,從就業的學業路徑上講,她們能考上大學的學生可以說編筐編簍收好了口,而那些文化課學的不怎么好的學生,她們對于各學科的知識是碎片化的,根本不可能形成高質量的合力去實現大學目標,你們卻粗糙的一句坐到課堂里比不念強,我說這是極其錯誤的想法,如果真的沒有考上大學的希望,或者家庭條件不能支撐上大學,就要有適合她們學習和發展的設計教育,從而不至于她們在課堂里浪費時間,如果這個時間能安排些對位教育,那么將可使這些學生高效成長發展起來。
而那些準備上大學的孩子可以說又分為不同幾類,有的家庭條件好,有的不好,有的是一流的大學品質,有的是恐怕只是個大學生的頭銜罷了,這些條件不同的孩子的學習側重與發展設計安排都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教育的意義如果只是受點人類文明的熏陶而已,便也不值得學生累死累活的去互相競爭得那么慘不忍睹了,所以,人們在教育上投入了這么多的時光,感情與財力,是因為人們認定它是一種未來生存方式與收益的路徑,別忘了,人不可能做一輩子書呆子,這唯有讀書高的高雅氣質也該認清真實世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勞動的,人這輩子最重要的便是吃飯,是生存(你還別玩高雅,你看我們哪天少什么都行,就是少了飯,我們就得餓死,是吧)。
所以,嚴重孤立于生存發展的教育是愚昧的,也是在給這個社會埋下諸多可能問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