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民眾醫藥觀念提升,照理說兒童發展遲緩應能更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然而醫師指出,仍有不少家長欠缺警覺心,誤以為發展遲緩癥狀“長大就會好”,事實上腦部發展3歲前幾乎已成形,愈早接受治療效果愈好。
4歲的奇奇走路常摔跤,玩溜滑梯時總是雙手雙腳爬階梯,媽媽帶到醫院診斷,才發現他肌力、肌耐力不足,平衡感及協調性也不良;會這么晚發現,是因為奇奇家住大樓搭電梯,爬樓梯次數很少,父母根本沒發現異狀的機會。
3歲的威威是家里的心肝寶貝,父母平時都在外地工作,全靠爺爺、奶奶照顧,每當他想要什么,手指隨便比就有人拿到他面前,根本不必開口學說話,后來家人驚覺,當別的孩子已開始說整段句子,威威卻連簡單詞語都不會。
某兒童神經科醫師魏書豪說,兒童發展遲緩可區分語言、動作、認知、身體處理及社會性等方面;據國外研究,發展遲緩病童約50%至70%可找到病因,常見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癥候群、腦部發展異常、缺血缺氧腦病變、心理社會環境因素等。
“隔代教養或丟給保母照顧,是兒童發展遲緩的高風險家庭!”他說,兒童3歲前定期打疫苗,醫師都會評估發展狀況,但連市區也常見家長誤認為孩子發展慢“長大就會好”,何況偏遠鄉鎮,只能靠衛生所護士幫忙注意。
魏書豪指出,理論上發展遲緩與性別無關,但該醫院上半年確診病童,女童僅29%,男童卻佔71%,除因女童語言發展較男童快,也可能與傳統觀念男童較受重視有關;不過,外籍配偶媽媽比本地媽媽更早發現孩子發展問題,倒是出人意料。
他說,人類腦重量3歲可達成人90%,神經細胞連結也在3歲左右大致完成,呼吁家長多注意孩子,若有發展遲緩現象,可到正規的兒童發展評估醫院檢查,盡早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