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家教網 通過最后幾次學生作文發現,學生在寫作中,審題、選材、構思、立意上問題都不大,但是在記敘文的寫作中,還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敘述事情過于概括,不夠具體生動,情感抒發的也不夠充分。簡單說就是文章缺少畫面感和情感。
文要有畫,文要有情,文章才會內容豐富,富有感染力,才能吸引人,打動人。
怎樣讓文中有畫,文中有情。
文要有畫,需要學生平時用心觀察、關注生活,捕捉生活的細節。在寫作中,有意識地對能突出中心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做細致地描寫。可以從事物、人物的“形、態、聲、色、味”等入手。描繪事物的形態,包括靜態和動態,描繪事物的色彩,描摹聲音等。
這可以借鑒名家名句學習,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魯迅的“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
也可以借鑒學生的優秀習作進行學習。如學生袁鐸在她的的《我的收藏》一文中,對于小鳥的描繪只加了幾個顏色詞,鮮明的畫面感立刻就出來了。“叔叔送給了我一只小鳥,藍色的羽毛,烏黑的眼睛,紅紅的小嘴,再加上一個綠色的鳥籠,我一見就喜歡上了。”另一個學生于甜甜的《那一刻,我感動了》一文,對媽媽在工地上干活的一景,作了這樣描寫:“太陽明晃晃地照著,天又這么熱,沒有一絲風,我騎著自行車飛快地蹬著,都熱出了一身汗。遠遠看到媽媽干活的地方,大樓已經拔地而起。工地上有三三兩兩的人,我仔細搜尋著媽媽的身影。終于一個瘦小的身影映入眼簾。我推著車子走近了,正看到媽媽剛剛直起腰,毒辣辣的太陽早已曬得媽媽滿頭的汗,媽媽沒顧的上擦,卻用瘦小的拳頭錘了錘腰,大大的安全帽,好像也壓得媽媽的頭很費勁地抬著。媽媽又要接著拿起鐵鍬去篩沙子。我喊道:‘媽媽……’,聲音便哽住了,那一刻,我愧疚地低下頭,我被日夜辛勞為我的媽媽感動了。” 文中通過景物描寫的烘托,人物細致的動作描寫,豐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中心。
文要有畫,只需要在描寫上下功夫。對景物、人物做細致地描寫。準確地使用動詞、形容詞等,再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畫面感就出來了。
文要有畫,文還要有情。情感是文章的靈魂,
文要有情,學生需做到的首先是自己心中要有情。有對父母長輩的愛,有對同學朋友的關心關愛。對社會還要有大愛。這需要老師平時有意識地教育引導。心中有情,筆下才有情。形象生動的畫面,其實已經蘊含著作者的情感。除此以外,情感的抒發還可以側重在文章的開篇結尾。開篇以優美抒情的語句入題,結尾以抒情議論作結。
給學生介紹過2010年吉林省中考語文滿分作文之一:《端午的味道》。開篇:“端午的味道,有如百合花的清香,淡而優雅。
端午的味道,有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純潔。
端午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鮮而浪漫。”優美的語句,既有畫面感,又將讀者帶入一個美好的情境之中。
學生李西桐的《那一刻,暖在心間》一文是這樣開篇:
“生命中,總有一些人,一些事,在不經意間感動了我,觸動了我心底那根名叫‘溫暖’的弦”。開篇即奠定了“溫暖”的感情基調。
學生崔文博則在她的《不經意間的發現》結尾寫道:
“不經意間的發現,讓我感受到了春風般的母愛,沒有大海般的波瀾壯闊,卻有著春風化雨的絲絲縷縷。
母親啊,您的愛始終如夜行的燈,在照亮我人生的路。您的愛,讓我怎能不銘記在心,感恩在心呢!“
尤玉霞在她的《媽媽的日記》中結尾這樣寫道:
“世界上有一種愛,比情人之間的愛更濃厚,比朋友之間的愛還無私。那便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因為這份愛,我們感受著生活的幸福。但是作為子女的回報,卻永遠不及父母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羊羔亦懂跪乳。也讓我們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讓我們也能及時的獻上我們的孝心、愛心吧。”
兩篇文章都采用抒情的方式結尾,抒發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報恩之念。情深意摯,方能感染人,打動人。
要讓我們的文章亮起來,請記住:文要有畫,文要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