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越覺得任何好的家教讀本也只能給我們教育孩子一種理念,讓我們教育孩子時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恰當,不可能有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法寶”,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可復制的個體,他們的成長歷程也不可能完全一樣,那么教育孩子的方法就要因人而異了,不過和孩子相處時我們一定要放下作為家長的“權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要把自己主觀的想法過多地強加給孩子,最多作為建議推薦給孩子。
書中講到: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所以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在培養孩子好的習慣,是對孩子自制力的日漸磨損,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人,才可能是一個自覺的人。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么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我覺得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不能完全“陪”,也不能撒手不管。最近女兒做作業就有一種依賴心理,每次寫家庭作業必讓我坐跟前陪著她,很明顯在學習上不太自信,其實她只有個別題不會做。陪女兒寫作業時,她不問我不說,有時就在一旁看我的書,盡量避免對她思考的干擾。作為一年級的學生女兒在讀題時肯定需要我的幫助。
別把罰寫作業作為一種懲罰方式。這個觀點我比較贊同。許多家長和老師 一方面要求孩子熱愛學習,一方面又把學習當作暴力手段對孩子懲戒。當“作業”變成一種刑具時,它在孩子眼里能不恐怖嗎?孩子還能對寫作業有好感嗎?特別是到期末復習時,這種暴力現象尤為嚴重。
昨天兒子說因一個填空在做時忘記做了,老師讓抄三十遍,我知道老師是出于好心,想讓孩子在做題時細心些,但總感覺有點不太妥當,我趕緊問兒子還記得你寫的是什么嗎?所幸的是兒子還能想起他寫的是什么。當學生頻繁地重復一個錯誤時,我們應當運用較為智慧的方法幫他們去克服,千萬別采用重復機械地寫作業來懲罰他們,因為孩子畢竟不是機器。采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可能暫時有效果,但它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卻是致命傷。
你替孩子寫過作業嗎?我有!當孩子表現出對寫作業的厭倦時,而這些作業又都是量的重復,孩子對所寫內容也已掌握,作為家長我們不妨伸出“援助之手”,這樣做不是對孩子的縱容,而是在保護孩子學習的興趣。當然前提是孩子對所寫內容必須已經掌握,沒辦法是目前教育逼著我們這樣做。現在接受教育是一種苦差事,一踏進校門孩子仿若就成了苦工,有多少孩子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了呢?作為雙重身份的我們,雖然不能扭轉現狀,但我們盡量也不做“幫兇”。
對自己孩子的教育還是在“順其自然”的同時多一些耐心吧!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表現出對孩子的失望,應當以孩子為榮,無論孩子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我們應細心查找問題背后的原因。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正是我們在教育方法有問題的一種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