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家教網 班上有一個叫彤的小女孩兒,她常常獨自一人坐在凳子上那個小小的角落里,既不和同學玩,也不和大家說笑。她性格內向,上課非常不愛回答問題,即使你點名讓她回答問題,她也是眼神閃爍,不敢注視老師期待的目光。他的父親也因此多次和我溝通,說這個孩子在家也是這樣,就是不愛說話。通過了解家庭環境,我知道這個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從小由年長的奶奶撫養,不經常接觸外環境,更缺少兒童玩伴,她沒有語言交流的情境,自然就缺乏語言表達的欲望,因而她形成了非常內向的性格。另一方面是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了,母親基本上從不關注這個可憐的孩子,父親雖然對孩子疼愛有加,卻迫于生活壓力,常年在外打工。彤從小缺失父愛母愛,嚴重缺乏安全感。這樣的孩子一般都不愛說話,寡言少語,性格自閉,對自己缺少自信。為了幫助她樹立自信心,在一年級第一學期,我努力了一個學期,可是效果并不明顯。每次回答完問題,我極力表揚她之后,她總是只高興一小會兒,就又恢復了膽怯的樣子。
這學期開學初的第一次家長會,彤的父親又非常擔憂地跟我提出了孩子不愛說話的問題。看來,彤不愛說話的問題已經不是一件小事了,因為他的父親都能感覺到孩子不愛說話,那她和別人的交流就更有限了。值得一提的是,彤的寫作能力很好,也就是說她絕不是一個因為語言表達有問題而不愛說話的孩子。問題的癥結就在于她缺少父母之愛,與人交流時沒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我下定決心一定幫助這位已經很焦慮的父親,改變這個可憐的孩子。
我一直在尋找著機會!
有一次,彤回答問題特別準確,全班只有她一個人答對了。看著同學們對她投來敬佩的目光,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臉蛋紅紅的。我覺得機會來了,我就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表揚她:彤回答得實在太出色了,我覺得一顆智慧星已經表達不了我的驚訝了,我必須“親”她一下。我當著全班37個學生的面非常鄭重地吻了這個孩子,彤坐下后,臉上流露出難以抑制的幸福,她使勁抿著嘴,嘴角卻在上揚,我第一次發現這個孩子真心地笑了。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就發現她特別愛舉手發言,而且回答問題時聲音響亮,眼睛里還冒著光芒。從那以后,彤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她愛說話了,能主動和同學玩了,還能積極當我的小助手。期中考試她排了第一名,期末考試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其實,我運用的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又稱“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英文為“Placebo Efffect”,源自于拉丁文“placebo”,該詞意思為“我將安慰”)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使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醫生經常利用安慰劑來激發病人的“安慰劑效應”——當患者對某種藥的療效堅信不疑時,就可以增強該藥物的治療效果,提高醫療質量。
關于“安慰劑效應”的科學性,有實驗為證。實驗者將被試者分為4組——A組、B組、C組、D組,其中A組服用一種溫和的鎮痛藥;B組服用色澤形狀相似的假藥;C組接受針灸治療;D組接受的是假裝的針灸治療。試驗結果顯示:4組人員的痛感均得以減輕,4種不同方法的鎮痛效果并沒有明顯差異。這說明,鎮痛藥和針灸的效果并不見得一定比安慰劑或安慰行為更為奏效。
我就是想用一次親吻來讓孩子感覺到老師對她特殊的愛,在彤的心里產生一種安慰劑效應,這種鄭重而真誠地親吻,讓她體驗到一種和母親一樣的關愛,使她堅信老師對她有一份特殊的關注。這樣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給了她一種安全感,她覺得在全班38個孩子當中,這種愛只有她一個人才擁有,她在內心里建立起了對老師特殊的信任,當擁有了自信以后,她自然會表現出積極的發言行為。
班上還有一個叫健欣的孩子,上學期學習不太努力,字寫得像長了翅膀一樣,都飛了。這學期開學的時候,第一次寫生字,健欣寫得非常認真,我就表揚他假期生字的進步太大了,生字寫得太漂亮了。孩子很高興,開學后寫字一直很認真,其中有幾天反復,我又暗示他:健欣寫字那么漂亮,這幾天寫字怎么有點不認真呢,孩子的書寫馬上看到了效果,非常工整。
生活和教學中的很多事例表明,積極的自我暗示雖然不會改變外在的客觀世界,但對人們的情緒和態度塑造卻有著極為重要的積極意義。在孩子們的心里,老師是神圣的,而老師的行為給帶給他們特殊的心理暗示,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不妨用真心加愛心做成一副安慰劑,讓孩子在積極的心理暗示下快樂地學習,快樂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