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家教網 剛拿到這本書時我的心中充滿了疑惑,為什么教師需要心理學?心理學又能帶給教師怎樣的啟示?帶著這樣的疑惑我翻開了此書。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著名教育家雅思貝爾的一句話“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我明白了,教育是心靈的教育,我們教師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要想真正搞好教學,首先就要了解、懂得心理學,就要掌握、應用好心理學。
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也明白這樣的理念:只有學生主動地學、自主地學才最有效。但是教師的指導性、啟迪性、激勵性作用更為重要,它們是學生學得好、學得有信心的關鍵。那么怎么才能發揮我們教師的指導性、啟迪性、激勵性作用呢?這是許許多多老師們心中存在的疑惑和不斷思考的難題,特別是在我們學校實行了“4+1”教學模式之后,教師的這種能力顯得尤為地重要。
在《教師最需要的心理學》這本書中分四個篇章從四個角度闡述了教師為什么需要心理學和如何應用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第一篇章,教師自身最需要的心理學。該篇章主要闡述了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教師你是否能夠善于進行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自我保健、自我激勵、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呢?教師的幸福感從哪里來?教師的心理和技藝誰重要?第二篇章,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該篇章深入地探討了教師最關心的有關學生的心理問題,從了解學生的心理,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再到讓學生學會自我調節,再到走進學生的心靈。第三篇章,教師教學最需要的心理學。從心理學角度對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講述。第四篇章,教師課堂管理最需要的心理學。
結合“4+1課堂教學模式”我重點閱讀了第三篇章,教師教學最需要的心理學。不可否認,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Why?書中給予了我們答案,作者認為是我們教師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教師教學的準備策略或技術的問題。什么是教學準備策略?教學準備策略實質上是要求我們教師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個是知識的目標,一個是學生的學習目標。而其中學生的學習目標應是重點。因此“準備”過程中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由此看來我們學校提出的確立學生的學習目標的做法是符合心理學的。對于目標的確立文中給予了幾點建議,1、目標的設計要簡練概況,便于理解和記憶。2、目標的表述要有操作性。避免使用“掌握”、“通過”、“熟悉”等無法操作的抽象詞語,應該使用一些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并可以實際檢測的行為動詞。比如認知目標多使用“說明、觀察、記住、書寫、辨認、區別等詞語。能力目標多使用概括、會做、嘗試、比較、表達、感悟等詞語,情感目標多使用具有、或得、學會、堅持、樹立等詞語。3、目標要與學生實際相結合。4、目標定位要準確。
另外在“教學準備策略”中還有一個重要方面不可忽視,那就是我們教師自身情感調控的準備。我們教師自身的情感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會決定我們教學的成敗。“真正的課堂活躍是學生思維的活躍!”如果老師一進課堂就板著面孔說教 ,表情嚴肅,甚至因為學生的原因言辭還相當刻薄,這怎能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整堂課氣氛相當壓抑,學生的思維如何能活躍起來?讀到此處,我忽然明白了為什么在我的課堂上明明該是學生們感興趣的問題,可學生們卻都死氣沉沉的。原來是我的原因,我以為板著臉能夠更好地保證課堂秩序,可是我沒有想到的是,我板著的臉雖然保證了秩序卻犧牲了學生們高昂的學習熱情。
在“4+1”教學中,對于學習目標的學習常常需要學生們帶著幾個問題來進行學習,通過問題來對學習的目標進行檢測,整節課堂是由問題來貫穿的。那么這些問題的提出方法在心理學上有沒有要求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伊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趣高效的提問會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學生,撥逗著他們濃烈的學習欲望。”教學提問是指教師以提問為手段進行教書育人的實踐活動。教師教學提問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欲罷不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那精彩跌出的提問藝術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認為課堂提問的意義在于創設情境、催化思考、調控進程。在平常的教學中經常聽到老師問“這對嗎?”“這樣好不好?”這樣的問題,學生都會很容易的形成定勢“對”“好”。因此作為教師最好不要這樣提問。提問是教學的手段,不是教學的目的。那么教師該如何掌握提問的藝術呢?1、提問時機的把握。在提問的最佳時機提出問題。如在上課的初期,學生的思維處于由平靜趨向活躍的狀態,這時多提一些回憶性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當學生思維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是,多提一些說明性、分析性和評價性的問題,有助于分析和理解所學知識的內容,進一步強化學習興趣,并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當學生的思維處于由高潮轉入低潮階段時,多提一些強調性、鞏固性和非教學性的問題,可以重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防止學生講話或打瞌睡等。2、提問內容的指向和集中。即重難點突出。3、提問對象的選擇。學生分為依存型、獨立型、沉思型、沖動型。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
對于“4+1”中的組內互助,組內的“自探”、“展示”和“競爭”三個部分,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里面運用了心理暗示的作用,通過這三個部分讓學生在心里得到“我能行”的自信。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塞里格曼說過“心理暗示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特殊心理現象,它最能激發人達到最佳的狀態。”通過實踐證明通過暗示手段,能夠使受暗示者具備無意識心理傾向,并且指導這種傾向和個人的動機、興趣、期待、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機結合,發揮出受暗示者得積極潛力。
另外我想說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多媒體的問題,正確的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件宜摒棄以教為主角的設計理念,從服務學生主旨出發,把握好教學性、科學性與藝術性這三個向度,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展開,力求直觀生動,做到內容科學,畫面簡潔,信息量大,調用靈活,并適合輔助課堂教學,以保證課堂教學不受課件左右與約束。
書中還有很多對我有幫助的觀點, 不能一一道來,我將在未來的日子里,通過實踐來改善我的課堂教學,相信這會對我的課堂教師水平是一個很好的提高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