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家教網 暑假終于開始。稍稍有了自己支配的一些時間。雖然仍有不少事情需要處理,但畢竟不是工作,完全可以暫緩。
已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正兒八經看電視。昨晚,索性什么事不煩,給自己放假。其中有兩檔節目看完難忘。一是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本期邀請了上海中學、衡水中學、執信中學、湘潭一中等全國著名重點高中的師生,其中很多學生都是今年所在省市的高考狀元。聽聽他們的談吐,看看他們的自信,說真的,令人敬佩,不得不承認名校出來的學生就是不一樣,溫文爾雅,自信不凡。他們能考取國內外著名高校深造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央7套播出的《被毒打的童年》。江蘇常熟一農村,一位年僅6歲女童長期遭到其親身母親的毒打,最近最嚴重一次是被其母打斷7根肋骨,最終還是在鄰居的幫忙下送進醫院,幼小身體已是傷痕累累,兇手竟是自己的生母。面對媒體記者的質問,這位母親竟然毫無愧疚,認為很正常,用鄰居的話說這已成為習慣。她說打小孩因為其不聽話,喜歡玩臟東西,從來不叫她媽媽等。這些即便是事實,也不能成為其對自己親身女兒痛下殺手之理由。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小女孩的父親對此似乎也是不以為然,還顯出無可奈何之狀。看到如此情形,令人倍感震驚與痛斥。真不知他們本能的父愛母愛都去了哪里?
看似兩件不相干的事,但仔細想想仍有其相通之處。影響人成長的因素也許很多,但我覺得教育方式與成長環境可能是重中之重。看看前者這些“高考達人”,可以斷定他們所經歷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無論是方式還是環境應該是有效的、融洽的。而后者這種長期棍棒下的教育方式與生活環境,真不知這位女童今后的人生及其潛在的人格與心理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看似是個家庭問題,也許僅僅是個案,但其暴露的社會問題似乎又遠不止事件本身那樣簡單。關于這位女童,僅僅靠若干次說教就能幫其走出成長的陰影?關于這位母親,是不是靠社會的譴責就能讓其愛心大發、痛改前非?我看不大可能。這期間有大量工作要做,要想改變現狀,可謂任重道遠。
我突然想到“改變”這個詞,“改”字為甲骨文字形,左邊是“己”,象一個跪著的小孩子;右邊是“攴”( pū),象以手持杖或執鞭。表示教子改過歸正之意。而“變”字分為“亦、又”兩字,可理解為反復、重復之意。長期的棍棒教育是否一定能產生預期的效果?恐怕未必。適當的懲罰確有必要,但若過之,必然會適得其反。充其量,它僅僅是教育的一種方式或手段而已,更何況它還不是科學、有效的方式。
關于教育,人們常說,身教重于言教。而我感覺,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產生持久影響的恐怕是心教。因為健全的人格植根于心靈的沃土,自信的人生源于和融的環境。